此書為幽溪傳燈大師一生著述之精華,極具學理性。共分12卷。卷1-2為傳燈著作自序以及為他人著作所寫序文。卷3為《天臺山方外志》總序及各章序言,可總覽《天臺山方外志》全貌。卷4為《阿育王寺志》總序各章序言,可總覽《阿育王寺志》全貌。卷5-6為大師住持高明寺期間法事活動疏文。卷7為記文。卷8為銘文。卷9為贊文。卷10-12
《傳習錄》是哲學著作,由王陽明的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王陽明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皞髁暋币辉~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秱髁曚洝钒送蹶柮鞯闹饕軐W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fā)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jīng)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
本書以大學課堂的講授內容為基礎,在深入淺出中,對《論語》所反映的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若干重要問題做了專題研究。在追求可讀性的同時,依靠專業(yè)研究成果來進行學理支撐,在從賞讀到研讀的路徑推進中,力求嚴謹專業(yè),無一字無來歷。本書共分為七大部分,涉及孔子其人其學的基本定位及當下意義;《論語》文本的思想建構及誤讀;“樂感文化”與“孔
本書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了斯蒂芬·愛得斯頓·圖爾敏的平衡理性主義思想及當代價值。以平衡理性為視角打通對圖爾敏哲學思想進行研究的“論證邏輯”和“科學哲學”兩大研究范式,實現(xiàn)對圖爾敏哲學思想的整體重構與定位。本書意在剖析圖爾敏平衡理性主義思想的內核,分析傳統(tǒng)理性主義的夢想與危機、非理性主義極端發(fā)展與弊端,探尋圖爾敏理性主義思想背
《廣南壯族麼經(jīng)的生死敘事研究》在大量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和文獻資料,以廣南壯族麼經(jīng)為研究對象,從民族學、語言學等交叉學科的視野從麼經(jīng)的生命敘事和禳災祈福儀式、死亡敘事和情感關懷等視角考察麼經(jīng)中的生死敘事,分析麼經(jīng)所建構的歷史、文化的面貌和特點,剖析麼經(jīng)與壯漢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交融。
《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道家經(jīng)典,相傳為春秋末期楚國人老聃所著,全書共81章!独献印肥抢像跽軐W思想的言論集,系統(tǒng)地闡述了老子的宇宙觀、政冶觀和認識論!暗馈笔抢献诱軐W思想的基本范疇,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它獨立于任何其他東西之外,而且始終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周而復始;而“德”則是“道”的展開,是“道”在人生、社會
本書稿是一本關于唯物史觀的研究性著作。本書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精髓出發(fā),以挖掘其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為前提,重在發(fā)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運用與發(fā)展,從而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理論特質。首先,通過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有關人的發(fā)展理論基礎的挖掘,發(fā)現(xiàn)其根本目
書稿分三編,即“唯物史觀重要概念的詮釋與闡發(fā)”“唯物史觀重要概念在我國的理解和運用”“唯物史觀重要概念的價值和意蘊”,共分為25章。本書主要探討唯物史觀若干核心概念的內涵辨析、在漢語語境中的生成,以及在中國的理解、闡釋與運用。主要對“共同體”“社會有機體”“市民社會”“所有制”“社會存在”“人民”“人的本質”“人與自然
本書是《周易》古注的導讀,包括“周易概論”、“古注集!、“注疏影印”三個部分!爸芤赘耪摗笔顷P于《周易》文獻學、經(jīng)學、思想史等相關知識的概述,包括《周易》名義、結構、經(jīng)傳、義例、辭語、要義、學史、要籍等方面,是一部簡明《周易》百科知識辭典。“古注集!边x用在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三國魏王弼注(上下經(jīng))和晉韓康伯注(《系辭》
本書為九州易學叢書之一種。杭辛齋(1869-1924),名慎修,清末民初浙江省海寧縣人,故又稱海寧先生。杭氏青年時期應童子試名列前茅,其后從陳書玉、李莼客兩先生游學于京師,充文淵閣校對,得盡窺秘籍,肄業(yè)同文館,習天算理化而學貫中西。其曾組織《周易》學術研究會,名研幾學社,在學社曾擔任《周易》主講,撰寫《周易》講義《易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