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紅茶創(chuàng)制于19世紀中葉,至今約150年歷史。1850年,俄商在漢口購茶,由宜昌轉運漢口出口的紅茶,被取名為“宜昌紅茶”,宜紅因此而得名。2017年宜紅被納入歐盟公布的與中國互換100個地理標志產(chǎn)品清單,它也是萬里茶道上罕見的“外貿(mào)茶”,由茶商捐修的騾馬馱運道以及宜都茶港區(qū)、碼頭、宜都紅茶廠舊址等遺存,是萬里茶道上不可
對飲食文化的技藝、文脈、民俗、藝術等多方面的傳承與延續(xù),是保護和傳承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樹立中華飲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本書內容主要包含了青島市省省級非遺及部分地區(qū)的非遺美食共計38種,主要分為小食、冷菜、熱菜、面點四個大類進行詳細介紹和描述。同時,還也結合了每道非遺美食的歷史傳承、地域文化背景和制
本書通過項目載體設計重新組織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在“做中學”的任務驅動方式下逐步展開與深入;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通過崗位工作的流程化設計,再現(xiàn)崗位技能應用的工作情境,培養(yǎng)學生以“任務清單——任務導入——任務分析——知識準備——任務分工——任務實施——任務評價”的工作邏輯思路展開技能訓練與學習。本書共分9個項目,以項
本書共18章,涉及面條、餛飩、餃子、元宵、粽子、粥、米粉、豆腐腦、豆汁等十余種煮制食物。作者結合歷史文獻、考古實物、古代繪畫、民間風俗、當代餐飲習慣等不同的資料,尋源探幽,從每一種食物的起源開始追索其發(fā)展、流變、制作工藝以及在各地呈現(xiàn)的不同面貌等。
本書共27章,主要論述對象為煎餅、燒餅、火燒、肉餅、素餡餅、月餅、玫瑰餅、春餅、薄餅、韭菜盒子等,內容包括中外餅品的不同成分和味道、餅的形制與裝飾、制餅炊器爐具的不同及發(fā)展變化、古籍文獻中對各類餅的記載、不同餅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中國餅品的原創(chuàng)與創(chuàng)新等。從人類日常生活所需來看,本卷論及的餅涵蓋了小吃、糕點和主食三大領
本書共15章,涉及馓子、油條、雞冠餃、油糕麻團、油餅薄脆、菊花酥、麻花、排叉、春卷、咯渣盒等十多種炸制食物。作者結合歷史文獻、考古實物、古代繪畫、民間風俗等不同的資料,以通觀的視角,總體揭示了中國炸食3000年的史脈中,中國人對油炸食品的“講究”(主要表現(xiàn)在多種多樣的形狀上)與“偉大的發(fā)明性”(主要體現(xiàn)在多種面團和制的
在這個匆忙內卷的時代,我們時常感到焦慮,希望有一個能借助的通道,讓自己得到當下安頓。面對不確定的人生,我們如何快樂活著?送你四十條蘇東坡治愈式喝茶錦囊。從他的喝茶閑情里,找到“內卷”時代的治愈式活法。從“須問湯”中學會養(yǎng)顏養(yǎng)身養(yǎng)心。從“圍爐煮茶”找到人生的松馳感。從“啜茶帖”中體會約茶的儀式感。從“懷民亦未寢”中珍惜有
本書涵蓋了豐富多樣的祝酒詞范例,適用于商務宴請、婚禮慶典、朋友聚會、節(jié)日團圓等各類場合。它詳細介紹了不同情境下祝酒詞的撰寫要點與表達技巧,從開場的熱情引入,到中間的情感渲染與主題闡述,再到結尾的美好祝愿,都一一呈現(xiàn)。無論是初入社交場的新人,還是希望提升表達魅力的老手,都能從中汲取靈感,快速掌握祝酒詞的精髓,在舉杯共飲之
本書共13章,涉及面餈、酒溲餅、蒸餅、饅頭、包子、稍麥、驢打滾、糕、花卷、莜面等十余種蒸制食物。作者結合歷史文獻、考古實物、古代繪畫、民間風俗等不同的資料,尋源探幽中國8000年的蒸食傳統(tǒng),從每一種食物的起源開始,追索其發(fā)展、流變、制作工藝以及在各地呈現(xiàn)的不同面貌等。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經(jīng)》作為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學習《茶經(jīng)》對了解中國茶文化有重要意義。然而,《茶經(jīng)》用古文撰寫,專有詞匯和偏僻字較多,給一般讀者,特別是青少年閱讀造成一定障礙。本書通過對《茶經(jīng)》文本逐字注音,對部分字詞加以注釋,并配以朗誦音頻,使《茶經(jīng)》文字活起來,方便讀者,特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