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專門獻給中國精神分析家和分析者的著作中,比爾斯坦通過對法國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雅克拉康后期理論的深入研究,對精神分析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終其一生都在思考的問題作出了回答。
作者立足于拉康的主體拓撲學理論,系統(tǒng)地闡述了作為一門科學的精神分析是如何由三要素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所組成的;他還詳細闡釋了精神分析從弗洛伊德到拉康的理論變化:通過總結、比較兩者對幾個代表性個案的分析,闡明了拉康是怎樣在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上,形式化了精神分析理論,使其真正成為一門科學。
本書通過對經(jīng)典個案的再解讀,深入淺出地勾勒出拉康后期理論的框架,回答了拓撲學的必要性和精神分析科學的確定性,是一部進入拉康主體拓撲學理論的導論性作品。
精神分析是否是一門科學?
如果是,它是一門怎樣的科學?
如果不是,又該如何定位它?
○ 當精神分析遇見數(shù)學拓撲,開啟精神分析科學化之路
拉康后期拓撲學研究進路的堅定追隨者的經(jīng)典著作,用波羅米結與莫比烏斯帶重構弗洛伊德未竟之思,開啟科學化精神分析的新紀元,挑戰(zhàn)傳統(tǒng)心理學邊界,為哲學、社會科學提供跨學科對話路徑。
● 破譯無意識的拓撲密碼,穿透癥狀的深淵,觸摸主體的實在
以數(shù)學拓撲學重構弗洛伊德自我與它我理論,提出無意識結構的拓撲模型。重新詮釋符號石祖客體(a)等核心概念,連接語言學、數(shù)學與臨床實踐。
○ 精神分析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深度結合
通過艾瑪、鼠人等經(jīng)典案例,揭示癥狀與無意識結構的動態(tài)關聯(lián),為臨床治療提供新范式。剖析焦慮、憂郁、自戀等心理機制,直面當代社會享樂困境。
● 中文特別版首度呈現(xiàn)
在這個獻給中國精神分析家和分析者的新版中,作者新增了一些特別論述,以回應本土精神分析發(fā)展的需求。
前 言
我在此只想跟隨弗洛伊德的腳步,而并非要開辟新的道路。因為以悖論的方式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論必須越過一些基點,并重新提出一些概念和依據(jù)。用這些概念和依據(jù)去闡釋真理的核心以及與他早期表述相關的實踐。
我們的困難在于:弗洛伊德真理的傳遞需要不斷深入其對象,即無意識,并且去面對那些無意識得以在其中展開的形式化限定。這也曾是雅克拉康的方法。為了能重新描述這個對象無意識,并將它整合到一個主體的形式化理論中(包括它的起源、發(fā)展及其運作模式),拉康成為弗洛伊德的繼承者。因此,我將從他的假設出發(fā),主要從關于無意識的波羅米結構 的假設出發(fā),以及從莫比烏斯結構的假設出發(fā)來介紹這個精神分析的對象。我將以此視角去思考這個理論最核心的那些構成性元素。這個新題目必然帶來了介紹精神分析理論的部分意圖。此外,精神分析和所有其他科學一樣,在 21 世紀正逐漸變得越來越復雜且數(shù)學化,這就必須試著建立臨時狀態(tài),以便從整體的理論視角去把握它,雖然其構造還未完成且還需完善。
我們根據(jù)這樣一個與主體性空間功能相連的精神分析新認識論而編撰了本版。對于這個主體性空間的功能,我們必須認識到弗洛伊德所有關于能量數(shù)量和質(zhì)塊的參照已不適合,必須采用主體性空間維度的運動學。這便是為什么我要用關聯(lián)著潛在空間變化的能指變化這一術語,去重新闡釋弗洛伊德用運動、動力學和能量所處理的問題。
精神分析不僅依賴于文化和純文學,還特別依賴于科學內(nèi)在的形式化發(fā)展。因此,如同所有科學那樣,對精神分析的介紹變得更加復雜,其每一步發(fā)展都要求以一致的方式對這些必要的理論進行重新表述。
基于這一點,我將從精神分析的實踐出發(fā),介紹精神分析理論的概念。因此,我將從一個主體的亂倫幻想在失敗、絕境、痛苦中所起的作用開始。治療應當允許分析者制作一個與其亂倫幻想有關的真正構造,以便終止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投射。那么正是在一系列欲望的幻想能取代這一亂倫幻想時,這些欲望的幻想才使癥狀得以挪動,也增加了主體對其存在的投注。
我將雅克拉康最后的假設作為起點,即關于無意識結構的理論假設(R、S、I)(我將這個結構記為 ),R 代表實在,S 代表符號,I 代表想象。同時將依賴于無意識結構空間的拓撲學表述(R、S、I),即莫比烏斯帶和波羅米結。
讓-熱拉爾·比爾斯坦是法國精神分析師、精神分析學者,在巴黎從事精神分析教學和實踐工作。他是法國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拉康后期思想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
譯者簡介
羅正杰,北京回龍觀醫(yī)院孕嬰幼心理健康中心負責人、副主任心理治療師,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與心理病理學博士,法國分析空間認證精神分析家,國際拉康協(xié)會會員。法語專著Destin de la transmission et la sexualité dans la pensée chinoise(《在中國思想中傳遞和性的命運》)于2023年在法國出版。
校者簡介
楊春強,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講師,巴黎第七大學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專業(yè)(精神分析研究)博士,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醫(yī)學和社會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員,國際拉康協(xié)會成員及中國小組組長,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精神分析專委會委員、青年專委會委員。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為拓撲學與主體性,指導老師之一正是本書作者比爾斯坦先生。
總 序 翻譯之為精神分析家的任務 /III
代譯序 /XIII
敬告讀者 /XVII
前 言 /XIX
引 言 /1
1 無意識的亂倫激情和基礎幻想 /7
2 主體結構在兩個地點的不斷分化:意識和
無意識 /25
3 在結構假設中對弗洛伊德自我和它我理論
的重釋 /29
4 精神分析臨床的特殊性 /43
5 癥狀到無意識結構的聯(lián)系 /47
6 死沖動理論到享樂理論的轉變 /51
7 大他者享樂的概念對受虐狂概念的重釋 /55
8 癥狀在結構中的移置 /59
9 憂慮、焦慮和抑郁 /67
10 自戀 /71
11 轉移 /81
12 治療中主體的轉變過程 /89
13 關于精神分析科學 /113
參考書目 /129
譯后記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