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賣點
◆ 本卷收錄沈祖棻多年書札和離世前兩年余的日記,記錄了其多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提及多首舊體作品,為其創(chuàng)作系年和背景提供了重要依據?膳c《涉江詩詞集》參校閱讀。
◆ 新增書信六十九通,日記首次整理出版,借由作者的交游、日,嵱,看到她詩詞之學背后更多的人生細節(jié)和所思,為沈先生作品研究增添重要的文獻資料。
◆ 沈祖棻日記閑談種種家常瑣事,看似隨意道來,卻對生活觀察細致,淡而有味。書札述抗戰(zhàn)逃難之狀,憶師友親朋交游之樂,詠詩寄遠,可窺見其詩學理念之一斑,亦可見師友間的酬唱之興和眷眷深情。
◆ 封面裝幀由著名設計師陸智昌操刀設計,書法家周小英題簽。內附作者珍貴留影、書信手稿等精美彩插,值得收藏。
編輯推薦
◆ 本書所收的沈祖棻日記首次整理出版,并補遺多通書信,是了解這位現(xiàn)代李清照珍貴的一手資料,極具文獻研究價值。
◆ 書札收入自20世紀30年代沈祖棻婚后至離世前所寫書札,寄送對象包括老師汪東、汪辟疆,友人施蟄存、孫望、王淡芳,學生盧兆顯、宋元誼、劉彥邦,親戚沈甲憲等。文辭溫雅素樸,敘寒溫,錄瑣事,或有殷殷之托,或憶文酒之樂,或切磋詩藝,多附詩詞近作。從書札中,可一窺沈祖棻的平生交游,以及她尊師重道、提攜后進、關愛友人之情。
◆ 日記部分收入沈祖棻離世前兩年余的日記,首次整理出版。簡述個人一天起居,不避瑣碎,舉凡燒水、買菜、做飯、洗濯、寫信、讀書報、弄孫、治病、出行諸事,均略加記錄,多直敘而少抒情,看似簡略平淡,卻是日復一日認真細致地生活的印證,文字雅潔親切,素淡自然,如見其人。
◆ 個中記錄多首舊體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和背景,尤詳細敘及其寫外孫女的名作《早早詩》的寫作全過程,提供了研究沈祖棻創(chuàng)作歷程的寶貴線索。
后記
《書札拾零》原收于河北教育出版社版全集第二卷《微波辭(外二種)》,收錄書信三十六通。其中上兩汪先生書原有底稿,上劉先生書,在劉先生逝世后,由其女茂舒寄還。其馀與友朋、學生的通信,均由受書人保存而以復印見寄。
此次增補六十九通,遂和《子苾日記》合為一卷,書信與日記多有相互印證之處。增補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補遺,如致王淡芳書十四通,為原全集未曾錄入。一種是新收,其中有的來自受書人后代,如致孫望書一通、致蕭印唐書十一通、致高文書三通等,有的來自藏家的慷慨提供,有的據網絡拍賣圖片輯錄,如部分致施蟄存書。在此特別感謝沈建中、李經國、陳曉維、王鵬、趙明諸位先生的熱心幫助和大力支持。
散落四方的書簡終于得以部分匯聚,使沈祖棻的行誼生活藉此存十一于千百,這是我們所深為欣幸的。
張春曉
于杭州之江浙大高研院
二〇二三年五月
▲ 作者簡介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苾,別號紫曼,筆名絳燕、蘇珂,原籍浙江海鹽,出生于蘇州,F(xiàn)代女詞人、詩人、文學家。兼擅新舊文學創(chuàng)作,尤以詞名,因名句有斜陽處有春愁,有沈斜陽之稱。20世紀30年代先后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師從汪東、吳梅等耆學老宿。1949年以后,先后任教于江蘇師范學院(蘇州大學)、南京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和武漢大學。著有《涉江詩詞集》《唐人七絕詩淺釋》《宋詞賞析》等。
▲ 主編簡介
張春曉,沈祖棻外孫女。復旦大學古代文學博士,曾任教于南京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任教于暨南大學文學院。著有《賈似道及其文學交游研究》《兩宋民族戰(zhàn)爭本事小說戲曲故事演變》《有斜陽處有春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