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高校,早在20世紀五十年代初,就開辦了音樂、舞蹈、美術等專業(yè)。之后,又先后設置了戲劇、影視、動畫、設計、建筑等學科。七八十年間,形成了一流的師資隊伍,為社會培養(yǎng)了數(shù)以千計的藝術人才,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撰寫了大量高質量的著作、教材和學術論文,在海內外高等教育界和業(yè)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讓同行與廣大的讀者分享該校新世紀以來的藝術學研究成果,上海師范大學決定從2000年以來全校教師發(fā)表在CSSCI級別期刊上的682篇藝術學論文中,遴選出質量較高、影響廣泛的150多篇優(yōu)秀論文,分為藝術理論、藝術史、音樂、舞蹈、藝術教育、戲劇、影視、曲藝、動畫、攝影、數(shù)字、繪畫、書法、雕刻、設計、建筑等16個部分,匯編成3卷,結集出版。每篇論文設題目、作者小傳、論文摘要及正文等部分。
前.言
藝術與藝術學是兩個概念,前者主要指創(chuàng)作實踐,后者則主要指對藝術的學術研究。兩者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相得益彰,相互推進。
新時代藝術與藝術學的發(fā)展方向,都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引。
為什么人而創(chuàng)作,是習近平最為關注的問題,他諄諄教導文藝工作者: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xiàn)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1]他要求藝術家心中裝著人民,為了人民而創(chuàng)作,其作品要反映人民的心聲,為人民喜聞樂見。
對于創(chuàng)作的素材、創(chuàng)作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目標,習近平也有精湛的論述。他希望藝術家、作家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yōu)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描寫正在發(fā)生在我國960 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國家蓬勃發(fā)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歡樂憂傷等感人肺腑的故事。創(chuàng)作的方法則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型轉化。奉獻給我們這個偉大時代和人民的作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并能反映著新時代中華民族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能力和水平,它們不但能夠滿足中國人民對精神食糧的需要,還能作為窗口,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與中國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
而要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文學藝術家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和創(chuàng)作能力,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 年10 月15 日。
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1]。
新時代的藝術學又該如何發(fā)展呢?它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了明確的指示,如: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2]
上海師范大學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的指引下,致力于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上海師范大學是一所以文科見長并具有教師教育特色的文、藝、理、工等學科協(xié)調發(fā)展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創(chuàng)建于1954 年,1956 年成為本科院校,1981 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6 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7 年入選教育 部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實施院校,2019 年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試點單位。2021 年整體進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行列。學校歷來重視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貫徹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保黨的意志、主張在高校落地生根,確保學校始終成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學校入選首批上海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示范高校、首批上海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創(chuàng)建單位。
在20 世紀70 年代初,上海師范大學就設有美術、音樂等藝術專業(yè),之后,又開設了戲劇專業(yè)。至2022 年底,擁有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等5 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從事藝術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316 位,其中教授68 位,副教授156 位。主要的藝術學院有影視傳媒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下設有表演、播音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 年10 月15 日。
[2]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 年12 月30 日。
上海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華藝術論叢》主編、中國儺戲研究會顧問、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曾任教育 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xiàn)為教育 部美育指導委員會委員。馬工程重大項目《中國戲曲史》首席專家之一、國家哲社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儺戲劇本整理與研究》與國家哲社藝術學重大招標項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戲曲史(上海卷)》首席專家。獲得國家民間文藝著作獎山花獎一等獎、教育 部哲社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兩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著作一等獎、兩次獲得田漢戲劇獎理論獎一等獎第一名等多種獎項。榮獲2021年上海市為人為師為學先進典型。
總 目
001 前 言
003 藝術理論255 藝術史545 音樂藝術817 舞蹈藝術863 藝術教育
1007 戲劇藝術1267 影視藝術1639 曲藝藝術1743 動畫藝術1769 攝影藝術 1799 數(shù)字藝術
1817 繪畫藝術1977 書法藝術2009 雕刻藝術2043 設計藝術2175 建筑藝術
第一卷 目錄
藝術理論
005 陸蓓容.知識、理論與實踐:南北宗論再考察
029 丘新巧止于至善:人書俱老的理論自覺及其意義闡釋
053 王宏超中國現(xiàn)代美學學科的確立
晚清民初學制中的美學
065 李.平模仿與靈感的指稱滑移
論西方元典詩學一個懸而未決的重要問題
081 陳.偉中國比較美學:回顧與反思
093 李.丹文藝人民性理論與人民美學
111 吳佩烔 審美意識的重新發(fā)現(xiàn):美國漢學研究中的藝術與審美意識關系問題
139 吳佩烔跨文化語境中的觀看與認知
美國漢學之李公麟研究中的觀念與方法
163 潘黎勇論蔡元培美學的萬物一體精神
183 吳留營.時間形塑:圖像的敘事策略與觀者唱和
199 董麗敏角色分裂、代際經(jīng)驗與虛擬現(xiàn)實主義
從網(wǎng)絡玄幻小說《慶余年》看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癥候
218 王建疆.審美的另一世界探秘
對內審美新概念的再思考
229 嚴.明.東亞藝術與城市文明
237 蔣存梅.趙懷陽.大腦如何知覺音樂的形式
美?
來自電生理的證據(jù)
藝術史
257 劉正國.賈湖遺址二批出土的骨龠測音采樣吹奏報告279 陸蓓容.翁方綱與清中期藝術史的新面貌299 彭.萊.郭若虛氣韻非師說與北宋文人畫思潮320 邵仄炯.江南意 江南山水畫的傳承與趣味328 陳.研.作為藝術的題款時間 論德藏《會真圖》的紀年題款344 李.鵬.甲本《九歌圖》的遞藏與流變370 岳.妍.新時代背景下法國藝術博物館的藏品來源及影響因素研究 以蓬皮杜中心為例377 丁薇薇.書畫著錄的發(fā)端與早期文獻考略393 孟祥勇.簡談徐州漢畫像石裝飾之美398 施.曄.南粵泥塑藝術的早期西傳:廣東藝匠奇官(Chitqua)研究431 胡秋妍.新出墓志與唐代樂舞451 曾美月.宋代筆記中音樂學術考辨文獻的史料價值 兼及考察《霓裳羽衣曲》在后世的流傳469 曾美月.唐代文獻中燕樂讌樂宴樂語義異同辨析487 張雋雋重溯與重評:《閻瑞生》的拍攝及其影史地位的再思考504 鄭.煬戰(zhàn)后日本電影的中國形象建構518 龔.艷.王志敏.分叉路與浮橋:冷戰(zhàn)初期的中國電影
002新時代的藝術學(第一卷.目錄)
529 朱恒夫.厲.暉.中國早期新劇的演出組織 上海ADC劇團
音樂藝術
547 魏.揚.論民歌改編鋼琴曲中的和聲配置
553 魏.揚.五正聲純五度復合和聲的和弦體系
574 劉.洪.楊.婧.當代西方音樂表演研究的書寫身份問題
591 李.亞.江南絲竹的合樂傳統(tǒng)及其文化闡釋
605 張.丹.析利蓋蒂《鋼琴練習曲》的節(jié)奏內涵與彈奏技術
615 蔡.穎一部被忽視的鋼琴變奏曲
《迪亞貝利變奏曲II》及其歷史語境、社會本質與藝術特征
640 江.俊.張偉霞.王莞琪.聲樂與器樂情緒加工的ERP研究
654 唐.鈞.陳.偉.民國上海流行歌曲的音樂審美特征
666 孫紅杰.試論協(xié)奏曲在中國經(jīng)歷的本土化轉型
以琵琶作品為例管窺民樂協(xié)奏曲的六個創(chuàng)作傾向
687 明.虹.拉赫瑪尼諾夫《徹夜祈禱》(Op.37)的音樂結構研究
704 施.忠.韓思敏.重構與超越
李斯特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改編曲探析
717 周臨舒. 趙懷陽.蔣存梅.音樂表演訓練對神經(jīng)可塑性的影響:元分析研究
736 李音蓓上海時代曲的爵士風格研究
以陳歌辛《玫瑰玫瑰我愛你》及其樂隊伴奏總譜為例
754 朱昊冰.王建中鋼琴獨奏作品《讀紅偶感》音樂風格與演繹初探772 秦.陽.中國傳統(tǒng)音樂語言在當代合唱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徐堅強無伴奏合唱作品《藍柳》解析782 楊.婧琳達·哈琴之后阿多諾晚期風格研究799 蔣存梅.唐曉晨.韓鍾恩音樂句法加工能力是否普遍存在? 以先天失歌癥者對音樂句法加工為例
舞蹈藝術
819 田.旭.舞樂關系的理論基礎及同化研究830 劉欣玥聲辭的張顯 延安新秧歌是怎樣唱起來的844 鄭慧慧舞蹈在借鑒中的升華與失落853 高娟敏論舞蹈訓練中的身心一元
藝術教育
865 朱恒夫論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戲曲教育
885 周朝暉從蔡謙吉作品看上海美專早期西洋畫教學
904 張.錦美術教育的跨學科研究:美術作為一種學習方式
916 曹景諧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評價建議的發(fā)展脈絡與新版本在音樂考試評價中的實施路徑探析
928 張.希美國當代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標準與實施現(xiàn)狀研究
940 陸.蓉高校聲樂教學中雙向選擇的幾個問題
004新時代的藝術學(第一卷.目錄)
945 張春良歌劇排演對于高師聲樂教學的積極意義 基于校園版民族歌劇《黨的女兒》的排演思考953 高祥榮.張?zhí)旌缧挛魈m中小學教育戲劇研究及其啟示 以Dilworth School年度戲劇為例965 翟.勇中小學美術教學的現(xiàn)狀與思考 以寫意性油畫教學為例973 鄭慧慧非職業(yè)性舞蹈教育的性質與特征983 鐘.輝.張艷潔試論我國工業(yè)設計教學體系的再改革 基于外因的視角989 呂洪良從國立杭州藝專看中西融合理念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
第二卷 目錄
戲劇藝術
1009 朱恒夫京劇現(xiàn)代戲的百年實踐與成功經(jīng)驗1027 陳.偉海派京。何逅男挛幕挠辛ν剖峙c重要角色1046 何明敏北京懷舊與認同危機:對近年京味話劇的深層解讀1070 李東東中國京劇選本的理論體系建構:功能·批評·經(jīng)典化1091 張燕麗清中晚期晉北道情劇目研究1100 張春娟晉商、移民與戲曲 山西祁縣谷戀村祁太秧歌調查考1111 曹南山.海外中國戲劇研究之;
呂立亭《人物、角色與心靈:〈牡丹亭〉與〈桃花扇〉中的身份認同》批判
1125 曹南山緣起與正名:作為演劇形態(tài)的堂會考辨
1140 潘.天.潘健華現(xiàn)代戲曲舞美寫意性新辯
1150 趙炳翔民國年間上海京劇唱片概論
1169 趙炳翔論民國年間戲曲唱片資料的保護
以中唱上海分公司為例
1183 孫韻豐強勢之態(tài):田沁鑫戲劇作品身體研究
1200 朱振武中非文學的交流誤區(qū)與發(fā)展愿景
關于《雷雨》在尼日利亞的歸化改編
1223 趙乙嬙雅克·勒考克形體戲劇之我見
1235 翁敏華孤雁·哭嫁·魂歸
從民俗文化的視角論歷代昭君劇
1252 翁敏華中日古典戲劇形態(tài)比較
以昆曲與能樂為主要對象
影視藝術
1269 何明敏.健美視域中的女明星形象
黎莉莉在19301936年
1291 張雋雋 上海作為觀念:20世紀三四十年代好萊塢電影中的上海意象及其修辭
1305 孫寶國試析鄉(xiāng)土影視劇的發(fā)展脈絡與形態(tài)特征
1312 齊.青. 趙博翀歷史溯源與空間批判:作為跨媒介范式的西游IP1322 石力月影視作品的IP化及其基于交換價值的生產(chǎn) 以西游題材電影為例1338 徐亞萍.對中國網(wǎng)絡自制劇的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考察1354 徐亞萍貝拉·巴拉茲的動覺姿勢電影理論1376 聶艷梅.吳晨玥短視頻景觀的成因透視與文化反思1393 王翔宇中國災難電影的形態(tài)與現(xiàn)實主義美學風格1401 龔.艷.余志為粵影星疏: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粵劇與粵劇電影1414 陳妍如《過昭關》:空間表達、失語修辭與卑俗異托邦1420 董.軍當代女性題材電視劇創(chuàng)作中的她者化危機 以電視劇《都挺好》為例1430 周.韌時間的空間化 電影《伊斯坦布爾的幸!穼徝佬螒B(tài)舉隅1447 王.方敘事和空間 米婭·漢森洛夫的二元電影世界1460 王.方巴黎藝術影院的發(fā)展及其對上海的借鑒作用1475 趙.宜交互崇拜:好萊塢電影工業(yè)的技術神話與未來景觀1494 趙.宜漫威模式:電影宇宙生態(tài)下的超工業(yè)化景觀1511 羅易扉事物的回音:歐美人類學影像的詞與物1535 鐘芝紅神經(jīng)影像:作為虛擬影像分析的媒介1555 楊世真計量電影學的理論、方法與應用1572 陶賦雯瘟疫電影:被表象的文化記憶、后啟示錄與喪尸焦慮
癥
1585 詹.丹.孫.遜名著改編與經(jīng)典代讀
論新版《紅樓夢》電視劇的成敗得失
1599 楊劍龍.孔小彬奧斯卡之夢
中國電影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展望
1607 劉.暢經(jīng)典再生產(chǎn)及其文化癥候
以三笑故事的電影改編為中心
1620 劉欣玥延安時期的改造說書與地方聽覺傳統(tǒng) 從盲人說唱的神授之聲說起
曲藝藝術
1641 施.曄. 楊.蕾新見漢學家龍彼得藏中國民間說唱文本《漢口宣講》考述
兼論清末民初漢口訓俗類善書的刊刻及宣講
1656 王.偉鼓界大王劉寶全藝事綜考
1679 陳勁松葫蘆里走出了楊貴妃
韓國唱劇《興夫歌》里的楊貴妃與葫蘆文化
1690 唐力行在溯源明本基礎上系統(tǒng)傳承
略述蘇州評彈傳承的一些觀點
1694 唐力行關于蘇州評彈三個終極問題的理論探索
讀周良先生《蘇州評話彈詞史補編》
1705 洪.煜大眾媒介背景下近現(xiàn)代上海的蘇州評彈
1721 申.浩社會變遷中的評彈書目和開篇研究
1737 周勝南由評彈劇《醫(yī)圣》試論傳統(tǒng)曲藝的創(chuàng)新性傳承
動畫藝術
1745 趙貴勝宮崎駿動畫的藝術特質及其文化溯源
以《起風了》為例1755 趙貴勝數(shù)字水墨動畫的傳承與新變
008新時代的藝術學(第二卷.目錄)
攝影藝術
1771 戴.菲場域、身份與城
市:后媒介時代的攝影與藝術1789 王.也硬件曝光條件選擇對低速攝影效果的促進
數(shù)字藝術
1801 侯.偉論數(shù)字圖像的性質與影響1805 甘圓圓.數(shù)字技術時代電影敘事的空間重構
第三卷 目錄
繪畫藝術
1819 何振浩筆觸、肌理與繪畫原作的欣賞1835 王素柳董其昌之沒骨山水研究1852 蘇巖聲圖式 版畫的另一種元素 對中國當代版畫圖式現(xiàn)象的分析1860 佘.松對當代水墨技法語言轉換的一點思考1866 張.茜波蒂切利與人文顧問:貢布里希對《春》繪制方案的假設1889 范佩俊窗外 繪畫藝術的觀看方式1899 秦.佳木版水印的歷史傳承及其對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版畫的啟發(fā)1908 胡亞強綜合繪畫與空間維度1914 趙.牧技術復制時代寫實油畫的魅力 論藝術寫實性中的創(chuàng)造性與主觀性1922 李英梅略論彭城畫派的藝術精神與地域文化特質 李可染暨彭城畫派書畫作品展的啟示1933 彭.萊關良與洋畫運動1951 王劍鋒淺論中俄美術(油畫)的初期交流與發(fā)展1962 李煜明油畫修復和保護研究概述1971 周朝暉蔡謙吉文獻的價值
書法藝術
1979 丘新巧論書法之勢:時間、身體與起源1996 付.威沈延毅書法的語言 沈體行書2003 喬.宇.張瀚卿元末隱士書法的書史地位及其影響
雕刻藝術
2011 莊家會霍去病墓雕刻原境初探2033 莊家會論馬王堆漢墓墓俑的風格演變及成因
設計藝術
2045 吳嘉祺民國時期圖案思想研究2058 馮.馭電影片頭設計的發(fā)展歷史及規(guī)律探析2065 王新宇城鎮(zhèn)化背景下的文化景觀設計初探2080 倪.洋無限的循環(huán)往復 動態(tài)海報設計的創(chuàng)新研究2089 蘇巖聲版畫圖式中的設計意識與視覺體驗2100 馬亞平從現(xiàn)代設計理論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2109 郅.陽二戰(zhàn)后消費社會背景下的美國廣告2114 許光輝在層疊透明的空間中漫游 記美麗中國,鄉(xiāng)村振興展覽設計創(chuàng)作2120 戴光華平面視覺元素的秩序化組構2127 江.濱中國山水畫的留白對園林設計的影響2145 趙志勇隱喻設計方法研究:從來源到目標2152 崔生國圖形設計的形簡和意豐2160 王卓然形態(tài).空間.思維 設計基礎課程三要素2168 龐.鳴新國貨時代下的產(chǎn)品設計思考
建筑藝術
2177 梁.旻探究中國古建之整體模式問題2188 宋凌琦.劉旭光玻璃在早期現(xiàn)代建筑中的美學意義2205 鄭.華基于建筑醫(yī)學理論的老年健康住宅環(huán)境優(yōu)化方案研究2225 杜.戎.魏.瓊河湟地區(qū)的曼荼羅藝術 妙音寺萬歲殿天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