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與社會》講述了可怕而震撼人心的千年瘟疫史。微生物的致命威脅無數次逼近人類:鼠疫、天花、黃熱病、痢疾、斑疹傷寒、霍亂、結核病、瘧疾、脊髓灰質炎、艾滋病、SARS、埃博拉病毒……
針對這些深刻影響人類歷史的流行病,斯諾登將專業(yè)權威的醫(yī)學知識與波瀾壯闊的歷史敘事熔于一爐。
本書論述范圍極廣,跨越古今,遍及全球,深入展開醫(yī)學與社會歷史間的多學科比較研究,向我們揭示了流行病與社會的交互影響:一方面,疾病如何推動醫(yī)學科學和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如何塑造藝術、宗教、思想史和戰(zhàn)爭形態(tài);另一方面,社會因素又如何讓疾病獲得適宜環(huán)境,迅速傳播,肆虐人類。
★前言
本書始于耶魯大學本科生課程,課程的開設源自一系列突發(fā)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從 SARS,到禽流感,再到埃博拉這些21世紀初暴發(fā)的流行病提出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現代社會面對突發(fā)性傳染病時暴露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脆弱性。在此課程中,我要采用歷史學家的視角,結合我在醫(yī)學史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以及我對霍亂和瘧疾的研究,討論社會面對疾病和流行病時的脆弱性問題。我的目標是和學生們一起思考,一起探索這個較為陌生的主題,它迫切需要大家的關注,而本科生教學大綱卻甚少涉及。
根據反饋和課堂討論情況,歷經多輪反復的修訂,源自課程的《流行病與社會》終得以出版。它不是一本為醫(yī)學史學者或公共衛(wèi)生從業(yè)者撰寫的專著。書中部分章節(jié)的內容主要基于我對原始資料的研究,但這并非刻意為之。本書的主要目標不是展示新的資料,而是將已有的材料置于相應的知識背景,從中得出一般性的結論,使得普通讀者更易理解。鑒于耶魯大學為這門課程開設了網課,不少人觀看了網課,分享了他們的評論和建議,本書的內容中也結合了他們的反饋。盡管我與他們素未謀面,但我由衷地感謝他們的評論,也感謝我的學生們在課堂上提出的意見。
《流行病與社會》的總體基礎主題包含一個思想假設,它需要在不同社會的各類疾病的長期研究中被檢驗。該假設即流行病不是深奧的、只限于專家的子領域,而是歷史變化和發(fā)展的宏觀圖景的重要部分。換言之,對于理解社會發(fā)展而言,傳染病與經濟危機、戰(zhàn)爭、革命和人口變化同樣重要。為檢驗這一假設,我不僅分析了流行病如何影響個人生活,還探討了它們如何影響宗教、藝術、現代醫(yī)學,如何影響公共衛(wèi)生學的興起,以及思想史。
我所關注的將僅限于那些曾經肆虐于歐洲和北美,或對其產生過威脅,具有重大影響的傳染病案例。換言之,我的研究將不包括那些慢性疾病,諸如癌癥、心臟病、糖尿病、哮喘和肥胖癥等。我也不會探討塵肺病、石棉肺、硅肺病、鉛中毒等職業(yè)疾病,又或是血友病、鐮狀細胞貧血、囊包性纖維癥等遺傳疾病。同時,錐蟲病、恰加斯病、幾內亞線蟲病等熱帶疾病也被排除在外,因為它們并未對西方工業(yè)國家產生太大影響。
當然,所有這些其他類型的疾病都很重要,它們自身都值得被仔細研究,但是我們很難將所有疾病羅列在一起,這會破壞理論的融貫性,也違背課程的基本理念。有鑒于此,流行病將是本書的關注點。
這有三方面原因。個原因,在歷史上,將流行病作為獨立的分析類別有其意義。與慢性病不同,流行病會帶來特有的恐懼和焦慮。比如,罹患心臟病給人帶來的可能是恐慌,甚至是致命的體驗,但這種恐慌的性質截然不同于被確診為艾滋。ǐ@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AIDS)、天花、脊髓灰質炎和亞洲霍亂。相應地,雖然癌癥等主要慢性病對醫(yī)療保健系統(tǒng)、經濟和數百萬人的生活都有毀滅性的影響,但與某些流行性疾病不同,心臟病和癌癥既不會導致尋找替罪羊、群體性歇斯底里或宗教狂熱的現象,也不會那么廣泛地被文學藝術作品描繪。換言之,流行性疾病并不單純是導致發(fā)病和死亡的可被隨意替換的原因。流行病在其身后投下特定的陰影。它們的獨特性是值得注意的。
我關注流行病的第二個原因是歷史方面的。既然這門課的目的包括探究歷史,我們就必須強調,貫穿整個人類歷史,直至 20 世紀,流行病具有比其他種類的疾病更強的破壞力。實際上,放眼全球,流行病正是苦難與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與社會》成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解釋人類疾病史的這一特征。
第三個原因,也是令人信服的一點,即流行病值得關注是因為它們的歷史還遠沒有結束。 SARS、埃博拉和寨卡病毒等新發(fā)流行病,無一不在提醒我們,人類具有持續(xù)的易感性。我們還生活在艾滋病的持續(xù)肆虐中,甚至是曾被認為已被根除的登革熱、瘧疾和結核病,也在重新威脅著我們。即使在西方工業(yè)國家,傳染病依然是重大威脅,氣候變化更增加了未來災難發(fā)生的可能性。這種來自微生物的威脅是切實存在的。它有多嚴重?我們如何防御?什么因素會使我們(的免疫功能)更脆弱?面對這種挑戰(zhàn),我們準備得如何?全球化的共同體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將關乎我們社會乃至可能是整個人類物種的生死存亡。
★著者簡介
弗蘭克·M. 斯諾登(Frank M. Snowden),耶魯大學安德魯·唐尼·奧里克歷史與醫(yī)學史榮休教授,專長領域為社會史、醫(yī)學史,以及意大利近代史等。其著作包括《意大利南部的暴力和大莊園:19001922年的阿普利亞》(1984)、《19191922年托斯卡納的法西斯革命》(1989)、《霍亂時期的那不勒斯》(1995)、《征服瘧疾:19001962年的意大利》(2006),以及《流行病與社會:從黑死病開始的瘟疫史》(2019)!墩鞣懠玻19001962年的意大利》曾被美國歷史協(xié)會授予海倫與霍華德·R. 馬拉羅獎,并榮獲美國醫(yī)學史協(xié)會頒發(fā)的韋爾奇獎章。
★譯者簡介
季珊珊,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碩士,曾赴臺灣師范大學、劍橋大學交流訪問,研究方向為近代英國醫(yī)療社會史,發(fā)表文章《歐洲早的醫(yī)學院薩萊諾醫(yī)學院的興衰》,譯有《醫(yī)學與種族:20世紀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醫(yī)院》。
程璇,華東師范大學翻譯系碩士,曾任聯合國學術影響(UNAI)譯者,參與《愛情與廢墟》故事集、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上海科技大學影視項目等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