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科學領域的里程碑之作《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及其擴展版由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分別于世紀之交的1999年和2000年發(fā)布。2002年,該書由我的博士生導師高文教授領銜的華東師范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組織翻譯,并于2013年修訂再版。《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一書的撰寫匯聚了包含約翰.·.布蘭思福特等國際學習科學先驅在內的16位學習科學領域一流學者,是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習科學研究的首次概括。該書本著聯(lián)系科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理念,重點從專家與新手差異、學習與遷移的發(fā)生機制、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不同領域的學習創(chuàng)新、技術支持學習變革的路徑等方面,匯集了當時對于學習的理解和相關研究的成果,探索其政策和實踐意蘊,成為學習科學領域人人知曉、人人的經典書目。在美國國家學術出版社官網上,《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返南螺d量位列前三,被認為是受歡迎的報告之一,中譯本目前累計銷量已超13萬冊。 如今,新世紀已走過20年。科技的迅猛發(fā)展讓人們的生活時刻處于變化之中,人們對于學習和教育的目的、方式、評價的研究以及研究手段本身也在不斷發(fā)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04年起啟動學習科學中心建設計劃,建立了七大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并一直持續(xù)資助這一領域的研究。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大力推進腦科學的研究,其教育研究與創(chuàng)新中心也持續(xù)開展創(chuàng)新學習環(huán)境的研究。法國、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及新加坡、日本等亞洲國家的若干所大學在學習科學研究中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創(chuàng)建于2002年的國際學習科學協(xié)會等學術組織影響力不斷增強,《學習科學雜志》(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國際學習科學協(xié)會年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和計算機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國際年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的蓬勃發(fā)展為國際學習科學研究共同體構筑了高水平交流平臺。此間還出版了《劍橋學習科學手冊》(Keith Sawyer主編,2006,2014)、《國際學習科學手冊》(Frank Fischer等主編,2018)、《學習科學百科全書》(Norbert M. Seel主編,2012)。這些研究、行動和成果讓人們對學習本質的探索有了更多新發(fā)現(xiàn),對于學習的神經過程、個體和文化上多樣性的深刻揭示更是擴展了關于學習機制以及腦如何終生發(fā)展適應的科學理解。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和社會的進步,教育目標的調整與教育實踐的創(chuàng)新,社會文化、學習環(huán)境的結構等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經典的學校架構和課程教學模式,帶來學習科學領域研究的快速發(fā)展和成果積累,這一領域也因此亟需再一次的回顧總結。在此背景下,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yī)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NASEM)于2018年重磅推出了《人是如何學習的Ⅱ:學習者、境脈與文化》(How People Learn II: Learners, Contexts, and Cultures)。 《人是如何學習的Ⅱ:學習者、境脈與文化》延續(xù)了版報告的全視角、多層次、高水平風格,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榮休教授、曾長期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領導職務的科拉.·.巴格利.·.馬雷特(Cora Bagley Marrett)領銜,21位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yī)學院以及斯坦福大學等美國大學的心理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人類學、教育學領域等專家成員,組成了人是如何學習的Ⅱ:學習的科學與實踐委員會,共同完成新報告。這一作者團隊組成更為多元,視角更為豐富,涉及主題更為廣博。報告主要聚焦2000年后的研究成果,同時分析了版報告未納入的研究成果,以及認知科學、發(fā)展認知神經科學、學習與記憶、認知老化、文化對學習的影響、語言學習、學習中的情感與動機、學習障礙、學習評估等領域的發(fā)現(xiàn),涉及基礎研究、應用實施、科學成果推廣傳播等不同的研究類型。在撰寫過程中,委員會制定了收集和分析相關研究證據(jù)的基本原則,優(yōu)先采信具有不同關鍵特征、運用多學科方法、指向多種學習結果的對照研究證據(jù);關注案例研究、考察變量間相關關系的探索性研究、設計研究和發(fā)展性研究、小型和大型準實驗、小型和大型隨機分配實驗、富有前景之實踐的培育性研究等;更多采信在元分析和研究綜述中被重復報告的發(fā)現(xiàn),而不是僅限于一項研究的經驗發(fā)現(xiàn);并在各章相應說明了證據(jù)的來源與性質,指出了不同來源及類型證據(jù)之間的差異性,可以說是一份非常嚴謹?shù)幕谧C據(jù)的有關學習研究進展的權威報告。 《人是如何學習的Ⅱ:學習者、境脈與文化》多次強調版的觀點主張至今仍然有效,同時又形成了關于學習本質、機制、過程的很多新見解。全書共計10章,構成了文化的復雜影響、學習的類型與過程、知識與推理、學習動機、對學校學習的啟示、學習技術、貫穿一生的學習七大主題,提出了21條主要結論,其中著重強調了文化境脈對學習重要而復雜的影響,分析了學習的動態(tài)發(fā)展本質,闡述了學習類型的多樣性、過程的復雜性以及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并考察了技術支持學習的給養(yǎng)特性,可以說是集學習科學核心研究主題的研究進展之大成的作品。 在20年前《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翻譯出版時,中國學者更多地扮演的是國際學習科學研究的引介者、學習者的角色。值得高興的是,短短20年里,我國學習科學研究也迅速起步發(fā)展起來。來自教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學者在譯介國外文獻的同時,對于學習科學領域的發(fā)展進行綜述,對新理論構念、新研究方法、新實踐主張進行分析,并立足我國國情和教育創(chuàng)新的需要開展著本土化的學習科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東南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都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并組建了多個學術共同體,有力推動著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基于學習科學的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探索。其間,《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在編纂過程中于《教育學卷》中新增了學習科學分支學科,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學者協(xié)同攻關,確定了學習科學的130余條基本辭條并完成了辭條編寫,為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發(fā)展確立了共同的知識基礎。在各類教育及相關領域研究項目、學術期刊和學術交流中,學習科學已經成為廣受關注的領域,并在課程與教學、教育技術學、學科教育、教師教育等研究領域和教育實踐中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今天《人是如何學習的Ⅱ:學習者、境脈與文化》中譯本發(fā)行之際,中國學者已多了同行人、對話者的新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新報告還特別強調了文化境脈的影響、學習過程的復雜性、學習貫穿一生等核心觀點,這也啟示我國學習科學研究需繼續(xù)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針對中國文化現(xiàn)實和教育改革實踐的真實學習問題,重視樣本的多樣性,從多層面多視角推進學習研究,推動跨學科交叉和團隊協(xié)同創(chuàng)新,加快我國學習科學的證據(jù)積累與理論建構。 今天,學習科學已不再是學術圈獨有的名詞,而是進入了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相關的官方文檔中,并逐漸被中小學教師們所了解、所熟悉。在此,我期待并祝賀中文版《人是如何學習的Ⅱ:學習者、境脈與文化》的問世,也希望這將作為新的契機,推動我國學習科學研究者將國內外基于證據(jù)的學習研究成果加以轉化,更好地服務和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實踐與改革,為加快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