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浩瀚海洋,為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巨大接續(xù)空間和豐富資源。深海,堪稱地球上不為人知的世界。
許多人并不知道,在遠離人煙、艱苦孤寂的深海大洋,我國一批又一批海洋科學家,前赴后繼、日夜奮戰(zhàn)在大海的波濤深處。他們劈波斬浪、不畏艱險,不懈探索海洋之謎,勇敢攀登科學高峰。他們?yōu)槿祟愓J識海洋、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經略海洋作出了貢獻。
新華社上海分社首席記者、高級記者張建松,長期關注我國海洋報道。她將近年來自己在印度洋、太平洋、南海、東海的一線采訪,真實見聞和所思所感集納成書《深海探秘換一個角度看地球》,由上海辭書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這本書中,張建松用親身經歷和視角,還原了真實的深海大洋;用深入淺出的筆觸,闡述了海洋科學奧秘和科學家探索精神;用女性的細膩觀察,展現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壯美。全書圖文并茂,穿插了作者拍攝的數百張精美照片,同時附有精彩的現場視頻,微信掃描書上二維碼,即可點擊觀看,是融媒體時代的創(chuàng)新之書。
2021年7月5日,在中國航海博物館拉開帷幕的2021航海生活節(jié)上,上?破战逃l(fā)展基金會資助項目《深海探秘換一個角度看地球》一書舉行了新書首發(fā)暨分享會。在分享會上,張建松講述了自己在西南印度洋親歷大洋鉆探,在北印度洋目睹神秘熒光海,在南太平洋直播深淵海溝,在西太平洋探訪海山奇花異草……等難忘的經歷,分享我國科學家在深海大洋一線拼搏奮斗的科學探索精神。
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汪品先院士為《深海探秘換一個角度看地球》一書作序,并出席了新書發(fā)布和分享會。他評價說:不同于大多數的新聞報道或者科普作品,這本書記錄的是一位戰(zhàn)地記者在深海探索前線的親身經歷。近年來有關海洋的出版物數量猛增,罕見的是文化人親身背著相機、頂著海浪,和科學家們一起進入深海線,根據長期考察經歷所書寫的作品。
張建松以女記者的身份冒著驚濤駭浪,多番探索南北兩極,12年里出海近20次,有700多天航行在海上,足跡遍及太平洋、印度洋與南大洋,經常是連續(xù)幾個月的海上生涯,在大洋深處度過春節(jié)。這種巾幗風采與戰(zhàn)斗精神,令海洋科學界的行家們也愧嘆不如。
讀著《深海探秘換一個角度看地球》這本書,既讓你感受海洋學家在科學前線的生活情趣,又向你轉述深海探索所追求的科學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建松這本書也可以當作海上的《徐霞客游記》來讀。
張建松是新華社歷史上位赴南極采訪的女記者、位抵達北極點采訪的女記者。2012年-2013年,她五次赴我國釣魚島領海采訪,見證了中國人民堅決捍衛(wèi)我國釣魚島主權的歷史性時刻,記者證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采寫的報道榮獲中國新聞獎,拍攝的照片成為我國出版的釣魚島地圖封面,并入選小學課本讀物。張建松的科普紀實文學《接近天堂的地方新華社女記者238天的南極、北極之旅》,曾入選2013年國家新聞廣電出版總局(第十次)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yōu)秀圖書,并獲上?破战逃齽(chuàng)新獎2015年度科普成果獎一等獎。
這是一本海上的《徐霞客游記》
/汪品先
近十年來,向海洋進軍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
探索海洋,尤其是探索深海遠洋的壯舉,喚起了全社會男女老少的興趣,贏得了全國上下共同的關注。幾千年來次,中華文明點燃起了探索海洋的火炬,一批批華夏兒女劈波斬浪,奮戰(zhàn)在深海大洋的前線,傳來了科學探索的一個又一個捷報。張建松的這本《深海探秘換一個角度看地球》,正是這場深海戰(zhàn)役的寫真。
不同于大多數的新聞報道或者科普作品,這本書記錄的是一位戰(zhàn)地記者在深海探索前線的親身經歷。近年來有關海洋的出版物數量猛增,罕見的是文化人親身背著相機、頂著海浪,和科學家們一起進入深海線,根據長期考察經歷所書寫的作品!渡詈L矫負Q一個角度看地球》的作者張建松,以女記者的身份冒著驚濤駭浪,多番探索南北兩極,12年里出海近20次,有700多天航行在海上,足跡遍及太平洋、印度洋與南大洋,經常是連續(xù)幾個月的海上生涯,在大洋深處度過春節(jié)。這種巾幗風采與戰(zhàn)斗精神,令海洋科學界的行家們也愧嘆不如。
正因為是闖龍?zhí)、入虎穴的果實,張建松的作品不同凡響,字里行間滲透著深海探索中科學家們的喜怒哀樂。她兩次參加國際大洋鉆探,能讓你體會到當巖芯從幾千米深處提上甲板時,全船科學家們焦急的心態(tài);她多次參加深潛航次,能讓你感受到在漆黑的海山上,
突然發(fā)現深水珊瑚林時驚艷的喜悅。
令人驚訝的是這位文科出身的記者,居然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地質學家對巖石圈演化進程的疑問,描述生物學家對底棲動物群生態(tài)特征的追蹤。讀著《深海探秘換一個角度看地球》這本書,既讓你感受海洋學家在科學前線的生活情趣,又向你轉述深海探索所追
求的科學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建松這本書也可以當作海上的《徐霞客游記》來讀。
漢語文庫里有不少游記,但是都限于陸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里的水并不是海洋。酈道元《水經注》記述了一千多條河,徐霞客遍游名山大川17 個省,可惜都不包括海洋。漢語傳說里的海洋似乎也以負面為主,無論史前的精衛(wèi)填海,還是北宋的媽祖佑民,主題都脫不了海難。我們國畫里的水面,也很難看到《神奈川巨浪》的氣魄。所以說華夏文明里隱含的海洋基因,有待我們當代人的努力來加以激活。我們希望,張建松筆下21 世紀探索深海的戰(zhàn)場記述,將會有助于弘揚華夏文明里的海洋成分。
同時《深海探秘換一個角度看地球》也將為科學與文化的融合作出貢獻。文理間的斷層,是阻擋我國科學創(chuàng)新的路障,亟需科學界和文化界的有識之士,以身作則、齊心協力,通過雙方的努力加以彌合。當下科學新聞十分走紅,可惜在任務壓力下的記者們,往往滿足于電話采訪,而沒有功夫去弄明白科學的實際內容。在這方面,張建松的文章有著示范作用,希望媒體的同仁都能夠對科學發(fā)生興趣,努力去理解所報道的科學內容,都能夠多說自己融會貫通的話,而不再是人云亦云。
科學與文化的結合,海洋在各門學科中得天獨厚。尤其是深海遠洋,生活在陸地上的人所知太少,科學探索的見聞極具新聞價值。再說遼闊無涯的大洋,本身就是詩情的源頭。若說俯察品類之盛以陸地為佳,那么仰觀宇宙之大是海上好。君不見百余年前
正是乘著甲板上的海風,梁啟超詠賦《二十世紀太平洋歌》,周恩來吟唱大江歌罷掉頭東,留下了傳世不朽的詩句。說到這里,讓我們來祝愿本書的讀者能夠和作者一起,分享海洋勇士的豪情壯志,共同促進華夏文化中海洋成分的增長。
(本文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2020年4月26日
張建松,安徽岳西人。1970年10月生。1992年畢業(yè)于安徽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yè)于中國新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新華社上海分社工作,現為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社上海分社首席記者,上海市閔行區(qū)政協委員。
長期關注我國海洋與極地報道。2007-2008年參加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是新華社歷史上位赴南極采訪的女記者。2010年參加中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是新華社歷史上位抵達北極點采訪的女記者。2012-2013年,5次赴我國釣魚島領海采訪,見證了中國人民堅決捍衛(wèi)我國釣魚島主權的歷史性時刻。其記者證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采寫的報道榮獲中國新聞獎,拍攝的照片成為我國出版的釣魚島地圖封面并入選中學愛國教育讀本。2013-2014年參加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全媒體報道了雪龍?zhí)栐谀蠘O救援遇險的俄羅斯船、自身被困、成功突圍、緊急搜尋馬航MH370失聯客機等國際關注的重大新聞。
科普文學作品《接近天堂的地方新華社女記者238天的南極、北極之旅》入選2013年國家新聞廣電出版總局(第十次)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yōu)秀圖書,獲上海科普教育創(chuàng)新獎2015年度科普成果獎一等獎。
當選中國2014年度海洋人物,2015年度新華社十佳記者,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榮譽稱號。
序 這是一本海上的《徐霞客游記》 汪品先
010 印度洋篇
012 開篇的話
016西南印度洋 打穿地球莫霍面的科學夢想
【科考探秘】
017引子
019決心號如何開展海上鉆探?
028科普:打穿莫霍面的SLOMO計劃
029一波三折的艱難鉆探
036科普:神秘的亞特蘭蒂斯淺灘
038追尋蛇綠巖的蹤跡
040科普:復雜的西南印度洋中脊
041探尋生命的極限
043科普:地幔的未解之謎
046品讀輝長巖的故事
052科普:大洋鉆探有多牛?
【科考手記】
054決心號上的生活
061鉆探是一種文化
068海底留名
071中國何時擁有大洋鉆探船?
076北印度洋 美麗神秘的莫克蘭海溝
【科考探秘】
077 引子
078誤入銀河與海上生花
084CT掃描莫克蘭海溝
087科普:不安分的莫克蘭俯沖帶
089海中森林和夜光海的夢幻奇景
096科普:尋找神秘的古菌
098直面大洋下的深淵海溝
【科考手記】
101海上老兵,壯心不已
108以海為伴,與浪共舞
114中巴攜手,共探海洋
122太平洋篇
124開篇的話
126南太平洋 與彩虹魚一起追夢
【科考探秘】
127引子
129巴布亞新幾內亞玻璃海里的世界
140次爬上熱氣蒸騰的活火山
146遨游在新不列顛海溝的彩虹魚
154科普:科學家為何執(zhí)著探秘深淵?
158深淵抓魚記
161在新不列顛海溝現場直播
165科普:冥界之王哈迪斯統治的深淵世界
【科考手記】
169一群追夢的海洋人
173張謇、張謇精神、張謇號首任船長
180年輕能干的彩虹魚技術團隊
184西太平洋 海山如此多嬌
【科考探秘】
185引子
186在麥哲倫海山的上方犁田
190海山上的奇花異草知多少?
194科普:海山是海底的大花園
195艷遇海底珊瑚林
199鮮為人知的海底寶藏
202科普:追捕趨磁細菌
204海底平頂山
206來!給海山起一個中國名
【科考手記】
209藍色大海上的紅色風景線
214這是你的船!
222南海篇
224 開篇的話
228南海深鉆 研讀南海天書
【科考探秘】
229引子
232維多利亞海灣的月圓之夜
236科普:解析南;讕r石的構造密碼
238 南海的歷史檔案是怎樣的?
242科普:南海收藏了臺灣自然災害的歷史檔案
244 南海的春天印象
249 科普:南海,請問你的芳齡幾何?
252 南海海底:海雪飛揚
255科普:有機質在海洋沉積物中長期保存的奧秘
257 南海海底驚現大洋紅層
260 科普:追溯南海的歲月之歌
262 鑲嵌在大洋紅層里的花蕊
266 科普:探尋南海古環(huán)境蛛絲馬跡
268 邂逅南海的美麗有孔蟲
273 科普:在南;讕r石里尋找時間膠囊
276 讀懂超微世界的語言
281 科普:在海陸變遷經典地區(qū)探索科學前沿
【科考手記】
283 追夢南海,巾幗不讓須眉
288 在大海揮灑青春的中國80后
290 鮮的科普課
295 南海探海神針深度達到全球第七
298南海深潛 八旬院士三潛南海
【科考探秘】
299引子
301深海勇士號上年齡的乘客
305海闊憑魚躍
308目擊南海夜?jié)?br />312藏在海底的生命綠洲
315首次發(fā)現冷水珊瑚林
317走進飽經滄桑的探索一號
【科考手記】
322科學大家的赤子之心
326南海之謎揭開神秘面紗
334東海篇
336開篇的話
338給東海體檢有多難?
【科考探秘】
339監(jiān)測污染因子
343號脈長江口貧氧區(qū)
346海面上驚現紅褐色幽靈
352東海區(qū)體檢報告是怎樣寫成的?
356海島故事知多少?
【科考手記】
357花鳥島:大海的眼睛
363北麂島:浪漫的志愿者
367佘山島:上海哨
372崇明島:生態(tài)保護艱辛知多少?
381后記 我們都是地球的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