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現實主義(城市與生態(tài)文明叢書)前哈佛設計學院院長、世界知名城市規(guī)劃師彼得·G. 羅代表作
定 價:48 元
叢書名:城市與生態(tài)文明叢書
城市公共空間的形成和塑造蘊含著社會、政治和歷史的種種要素,正是這些要素使得城市公共空間既屬于每一個人,又不屬于任何一個特定的人。彼得?G. 羅指出,城市規(guī)劃師在塑造公民場所時需要跨越國家與公民社會之間的藩籬,才能既避免國有場所的威權特性,又抵擋住私營場所的排他特性,從而使得公民場所具有真正民主的價值傾向。
本書是前哈佛大學設計學院院長、世界知名城市規(guī)劃師彼得?G. 羅的代表作品,借助對世界名城的規(guī)劃和設計分析,羅向我們展示了具備人性的現代設計所擁有的多重維度和民主價值傾向。
中文版序正如本書在開頭所宣稱的那樣,本書主要是介紹具有公民特點的城市公共空間的形成和重塑過程,也就是那些屬于大家的而不是屬于某個私人的公共空間。本書認為,正是介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政治文化塑造了公共領域的城市建筑。由此,本書所討論的地點與空間的制造并不涉及飛地的建設,排他性區(qū)域和私人領域,也不包括那些國家政府大樓和象征權威的輝煌場所。從根本上講,本書的價值傾向是民主的,也是社會經濟實踐的。本書盡管并未完全與這些實踐的發(fā)展步伐保持一致,卻保持了地方性運用及集體性的領悟、記憶和情感。任何一個公共空間的終極均衡考慮,都應當同時涵蓋表達的多元化、舒適感、社會相關性,以及日常生活的一定特性和關切。這些要素同時也和不斷演進的表達方式交織在一起,而正是這些表達方式創(chuàng)造并建立了我們所說的空間。就此而言,當被要求為此書寫一篇中文版序言的時候,我發(fā)現自己對如何談論這本書在中國的相關性感到有些困惑。在中國的國家環(huán)境下,公民社會居于國家權威和力量之下,市場力量強大,而且當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原始材料整體上是缺乏的。然而,我反思性地問自己,就算中國的材料很真實,中國的特征是否就足夠全面充分?中國除了公民現實主義,究竟有沒有公共生活領域?首先進入大腦的,但不是立即進入大腦的,是那些普遍存在于中國城鎮(zhèn)之中的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沿街商鋪。這是一種在過去的王朝時代就存在的城市建筑類型。盡管大型商業(yè)中心和購物中心存在于此,在更多元的用途上,它是確實具有公共性的,對于周圍的社區(qū)和鄰居來說,它提供了一個社交場所,它的形式和表達也是令人熟悉的。在這些建筑的周圍,建筑形式既老舊、傳統,又有某些當代元素,它們來自對規(guī)范性裝飾的當代理解和延伸,進而變成了一種具有鄉(xiāng)土特征的場所。那種控制性的空間設計還是溫和的,如果不是完全缺乏,至少在交通管制、維護公共安全、衛(wèi)生和景觀方面均有所保留。在這后一方面,鋪路、修邊、種樹等,通常與地方商業(yè)活動相配合, 并為之提供基礎設施,同時也使得街道具有更多的功能和用途。除了日常生活之外,街道也是節(jié)日慶祝、商業(yè)團體定期操練的場所,為社區(qū)、政治性活動提供聚集空間,盡管后者很少見。第二個浮現在腦海里的公共領域是中國的市政景觀,這可以從基礎設施提升,以及這樣那樣的娛樂性公共空間的追求中得到體現,同樣也可以在環(huán)境和文化遺產保護、健康綠色空間的提升中看到。在許多中國的城鎮(zhèn)中,這些空間成倍地增加,除了提供公園之外,中國城鎮(zhèn)努力在人口稠密和過度擁擠的環(huán)境中提供和擴展利用開放空間。并且,它們通常是在一個時段內由來自周邊鄰里的組織化的和半組織化的群體所選定的,這些群體具有各式各樣的自愿性目的。景觀總是熟悉的,適宜那些日常活動,同時也為人們在喧囂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提供個人休憩的空間。正如其他地方一樣,除了有時在夜晚關閉之外,這些空間經常是由政府所提供和管理,卻遠離國家監(jiān)控。事實上,監(jiān)控這些空間的使用者的適當行為主要是由當地居民而不是政府來負責。至于其他符合本書定義的公民空間也可能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們具有雙重含義。首先,具有強大地方性、社區(qū)多樣性、專用性的公共領域, 可能既是公民性的,也是真實存在的,與為重要的社會政治體制無關, 也與國家或者私人部門組織不相關。其次,國家或者區(qū)域性布置對公共空間的徹底塑造,如同本文在第二段一開始關于中國的描述一樣,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實現。除了在大多數組織和管理的嚴格且正統的形式之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既更強同時也更弱的趨勢、傾向乃至特征表達。更進一步,即使在中國這樣缺少公民現實主義的環(huán)境中,也為其提供了表現的機會和開放的空間。畢竟,大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的空間蔓延是凌亂的,而城鎮(zhèn)公共空間經常把那些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留給了本地人、社會組織乃至個人。準確地說,正是這些生活習慣似乎可能以某種方式回應了公民現實主義。彼得?G. 羅2015年1月于紐約
彼得?G. 羅(Peter G. Rowe),世界知名城市規(guī)劃師、城市設計專家,哈佛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雷蒙德?加布講席教授,哈佛大學杰出服務教授,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曾任哈佛大學設計學院院長(19922004)。
致謝章 重新審視公共領域公共與公民生活的組織錫耶納的坎波廣場公民現實主義的潛在主題第二章 公民領域與公共場所巴塞羅那的城市公共場所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公共互動公民場所的創(chuàng)造與巴黎的宏大計劃第三章 現實主義與世界創(chuàng)造美學現實主義的特性新現實主義與羅馬的戰(zhàn)后發(fā)展建筑現實主義的定義第四章 個人空間與公共場所空間到場所的轉換反抗、示威與紐約網格容納多樣興趣的場所第五章 空間意義的表達與構成地方主義與城市規(guī)劃普雷契尼克的盧布爾雅那水軸公共領域的構成與表達第六章 踐行公民現實主義公民性、現實性與具體性作為概念維度群的公民現實主義邁向有理有據的現代性注釋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