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tǒng)地講解現代貨幣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現實應用問題。全書共12章,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貨幣理論,涉及貨幣基本理論、貨幣需求、貨幣供給,以及利率決定和匯率決定等內容。第二部分為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理論,涉及貨幣政策的總需求傳導機制、貨幣政策的總供給傳導機制、貨幣政策對總產出和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指標的影響,以及運用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實施管理的有效性問題等內容。第三部分為貨幣政策理論和實踐,涉及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規(guī)則、貨幣供應量管理,以及開放經濟因素對實施貨幣政策的影響等內容。全書脈絡清楚,數據資料翔實;各章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瑞典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銀行,成立于1656年。在瑞典銀行之后有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1800年成立的法蘭西銀行,后兩者分別為英國的中央銀行和法國的中央銀行。世界上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為1913年成立的美國聯邦儲備系統(tǒng)(簡稱美聯儲)。中央銀行也被稱為政府的銀行、發(fā)行的銀行和銀行的銀行,只有當信用貨幣被普遍使用,以及中央銀行專注于貨幣政策職能時,我們才算是真正進入了現代中央銀行時代。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以宏觀經濟變量為目標,從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流動性陷阱到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長期貨幣中性,再到盧卡斯(Jr. Robert Lucas)的理性預期理論,關于貨幣政策的經濟影響一直存在爭論。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fā)以后,美聯儲及眾多發(fā)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實施了量化寬松非傳統(tǒng)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創(chuàng)新工具時有推出。以沃爾克(Paul Volcker)、伯南克(Ben Bernanke)、耶倫(Janet Yellen)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強調中央銀行的第一要務是穩(wěn)定金融系統(tǒng),在通貨膨脹低于設定目標時最大化勞動就業(yè)和促進經濟增長。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重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實踐以及由此發(fā)表的諸多文獻,為貨幣經濟學課程提供了新的專業(yè)素材,也敦促我們盡快完成《貨幣經濟學》教材的修訂工作。
《貨幣經濟學》第二版增加了數字貨幣和比特幣(bitcoin)內容,豐富了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內容,完善了托賓(James Tobin)的多資產貨幣供給模型,補充了弗里德曼和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的貨幣供給模型、卡甘(Phillip Cagan)的貨幣供給模型、喬頓(Jerry L. Jordan)的貨幣供給模型;完善了麥卡勒姆(Bennett McCallum)的貨幣需求模型,增加了MIU(money in utility)貨幣需求模型、CIA(cash in advance)貨幣需求模型。我們增加了量化寬松等非傳統(tǒng)貨幣政策理論和實踐、貨幣政策國際協調哈馬達(Koichi Hamada)模型,豐富了弗里德曼貨幣供應量增長率不變規(guī)則和泰勒規(guī)則,補充了伯南克規(guī)則、耶倫規(guī)則以及埃文斯(Charles Evans)規(guī)則,同時對信用配給、貨幣政策數量工具和利率工具選擇的普爾(William Poole)模型進行了補充,完善了貨幣需求計量檢驗方法,完善了關于貨幣需求的沖擊吸收模型和緩沖存貨分析方法。
我們補充了2010年至2019年貨幣經濟學領域的重要文獻成果,同時將統(tǒng)計數據更新到2019年12月,增加了中國貨幣政策的最新實踐。我們增加了每章閱讀目標和閱讀材料,修訂補充了每章思考題,并在書末給出了討論題提示和計算題答案;討論題和計算題著重于所學內容的應用拓展,選擇題和簡答題著重于檢驗和鞏固所學基本內容。我們精簡了第一版中開放經濟下股票資本流動與貨幣政策實施、外資銀行進入與貨幣政策實施等內容。我們調整了內容結構,將原來的13章調整為現在的12章;將第一版第7章和第8章的部分內容合并成現在的第3章利率和匯率,第一版第7章和第8章的其余內容分別調整到現在的第7章和第11章;新版教材將貨幣供應量管理內容調整為第10章,放在貨幣政策工具以后講解。
在第二版修訂過程中,以下人員參與了寫作整理等工作:王璇(湖北)、李筱妍、吳慧敏、袁俊軒、王璇(黑龍江)、吳童、張韻怡、胡圣博、史晉星。符學文對第一版中的部分內容給出了修改建議;2010年至2020年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的本科生在“貨幣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修訂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建議,在此表示感謝。教材修訂版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處由作者本人負責,并懇請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正。
田素華,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
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學和貨幣經濟學。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國*級和省部級課題近20項。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以及《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出版《東道國國際資本流入結構的成因與管理》《貿易戰(zhàn)略的國際比較》《國際資本流動與貨幣政策效應》《外資銀行在東道國的信貸偏好》《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中國的結構變動與效應研究》等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