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荀子所撰,共二十卷,三十二篇。作者荀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繼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學大師,精通《詩》、《禮》、《易》、《春秋》。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zui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并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適讀人群 :國學愛好者及相關研究人員 《荀子》一書,其思想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凡是自然、社會、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文學等皆有所涉獵。概括而言,其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為國家、社會的運行構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理論機制。因此,我們可以將荀子思想的根本性歸納為“思想——制度”。在先秦時代,人類在進行思想探討時不可回避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就是人與天的關系。儒家認為“天”是有意志、有精神的宇宙萬物的主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荀子吸收了墨家“非命”觀的部分理論,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天論》)的觀點。他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要求人們發(fā)揮自己的主觀意志參與到大自然的運行之中,并相應地改造、利用它。
方達,浙江浦江人。碩士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字學專業(yè),F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博士生,主要從事先秦哲學及思想史研究,已發(fā)表有關諸子學論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