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杰出成果,它以現代的視野對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進行重新闡述,這個爭論涉及社會生活中兩個相互對立的主角——國家和市場——發(fā)生的沖突具有什么性質和產生什么后果。在本書中,羅伯特·吉爾平詮釋了以美日經濟日益結合為基礎的世界經濟體系現狀,也探討了這種經常緊張的國際關系依賴穩(wěn)定時代的可能后果。作者試圖縮小政治學與經濟學之間的差距,并把理論問題與研究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經濟秩序中出現的大量變革聯系起來。對于謀求廣泛了解美國和西歐與日本,以及其他新興經濟強國之間相互影響,并希望把國際政治經濟學概念應用到貿易、金融和貨幣問題等具體領域中去的讀者,本書不可不讀。
中文版前言
1987年,我在《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這本書的結論里,強調了對世界經濟日益相互依存和全球化挑戰(zhàn)的一些事態(tài)。美國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的領導地位下降,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保護主義日益增強,世界經濟越來越區(qū)域化,以及全球經濟和政治權力與影響的分配發(fā)生變動,這些事態(tài)咄咄逼人。盡管出現了上述嚴重的問題,但今天許多學者和政治領袖仍繼續(xù)突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2006年當我撰寫這篇序言時,世界經濟的性質正受到這些消極力量和積極力量的強烈影響。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學者在致力于這門學科的研究時,需要評估這些相互矛盾的事態(tài)。大多數學者把當代世界政治經濟的研究重點放在經濟全球化對整個世界經濟和某些國家國內經濟的影響及其范圍上。雖然這個重點是適當的,但是通俗性文獻和學術性文獻往往都忽略甚至歪曲不斷進展中的全球化的某些方面。我們應當更多地關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在像國際貿易和貨幣這樣一些領域里,各國肯定已比過去更加獨立。然而在公司治理方面,外國公司對國內企業(yè)的收購越來越受到抵制。即使在歐盟,跨國一體化仍然障礙重重,而且發(fā)展失衡,在某種程度上說,障礙還在增加。事實上,我認為外國擁有別國經濟中的關鍵部門已經成為越來越敏感和復雜的焦點問題。
盡管注重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是合適的,但是這可能造成很大的誤導。例如,有些西方觀察家現在爭論說,世界已經變得“缺乏層次”了,因為政治、技術和經濟的障礙正在消失,全世界的經濟活動比過去更加均衡地分布。然而,重要的是認識到全球經濟活動的分布仍是不均衡的。在21世紀初,經濟活動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qū),這些地區(qū)之間相互影響很強烈。全球化經濟仍舊主要由幾個特定的地區(qū)(北美、西歐和東亞)及其相互作用構成,而世界其余大部分地區(qū)仍處在經濟活動的外圍。當然最巨大和最重要的變化是,中國崛起成為一個地區(qū)經濟強國和世界經濟強國。中國在世界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其成為全世界學者研究的重點。
全球化對一國的或國際的貧困和不平等的影響已經成為激烈爭論的問題。許多學者和評論家把世界大部分地方的貧困歸咎于全球化放縱的各種力量。這個問題顯然極其復雜,但是根據我的判斷,全球化向各國提供了參與世界經濟并從參與中獲益的機會。這條普遍規(guī)律無可辯駁地適用于中國和東亞。然而,我必須承認,有效地參與世界經濟會在各國內部和各國之間產生贏家和輸家。所以,為了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失利的那些部門減少全球化的成本,國內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必須進行重大的改革。
我個人認為,關于全球化對世界財富分配的影響的大部分困惑源于未能作出重要的區(qū)分。就是說,我們必須把貧困和不平等區(qū)分開來。有證據表明,由于經濟開放帶來了好處,世界上的貧困正在減少,盡管很慢。然而,在全球范圍貧困減少的同時,各國社會內部和各國之間的不平等卻在增加。盡管越來越多的社會在增加財富和克服貧困,但是不平等現象卻大大增加了。許多批評全球化的人斷言,全球化造成了世界范圍的貧困,但他們應當更多地關注貧困和不平等的差別。
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學者能否從理論上更好地理解國際政治經濟中的這些重大變化都將面臨許多挑戰(zhàn)。當然最重要的變化是生氣勃勃的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中來,以及在全世界避免引起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反應?刂茖κ汀€~和其他自然資源日益激烈的爭奪,避免或緩和這種爭奪造成的沖突也很必要。當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的國家迅速實現工業(yè)化的時候,對自然資源的爭奪將更突出。第三個挑戰(zhàn)是要克服巨大的失衡,特別是財政收支的失衡,這是目前世界經濟的一個特征。美國已經成為國際主要債務國,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和日本,成為債權國。不管人們對這種事態(tài)如何看,收支失衡確實對國際經濟穩(wěn)定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需要債務國和債權國共同來應對。
顯而易見,國際政治經濟學者還要做許多研究工作去了解這些新的挑戰(zhàn),并且通過他們的研究和教學,提出迎接這些挑戰(zhàn)的方法。可以說,今天全世界人民以及一體化經濟都搭乘在同一條船上。各國必須齊心協(xié)力增加這條船的穩(wěn)定性和經受風浪考驗的適航性。鑒于已經經歷并且還在經歷本國經濟迅速發(fā)展所帶來的社會和政治效應的中國學者具有的真知灼見,他們將會出謀劃策,在幫助世界利用經濟和政治的機遇來規(guī)避風險方面發(fā)揮特別重要的作用。全球化造成了一系列問題,但是倘若全球經濟相互依存分崩離析,經濟民族主義卷土重來,那么世界各國人民必將禍莫大焉。
羅伯特·吉爾平2006年6月
羅伯特·吉爾平(1930—2018年),當代西方著名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權威。1952年畢業(yè)于佛蒙特大學,1954年在康奈爾大學獲碩士學位,1960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士學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961年起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967—1968年和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會研究員,1975—1976年任美國總統(tǒng)技術與經濟顧問團成員,1984—1985年任美國政治學會副主席。撰寫過《美國科學家和核武器政策》 《科學家和國家政策的制定》 《科學立國時代的法律》 《美國的實力和跨國公司》 《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 《全球政治經濟學:解讀國際經濟秩序》 《世界政治中的戰(zhàn)爭與變革》 《貿易、投資和技術政策》 《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zhàn):21世紀的世界經濟》等大量著作。其中,《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是他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