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自王國維、余嘉錫、王重民、陳垣、王力等二十世紀重要的文獻學家具有代表性與權(quán)威性的著述或論文,分為文獻學通論、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目錄學、版本學、?睂W、輯佚學、辨?zhèn)螌W及其他學科10類,共擇取35篇,通過精讀與分析,進行詳細的點評與說明,以期對讀者起到發(fā)蹤指示的作用。對文獻學專業(yè)與相關(guān)專業(yè)的本科生與研究生、文獻學初學者與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等,在提升古典文獻閱讀能力,培養(yǎng)基本的國學素養(yǎng),熱愛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社會效益與正能量功能。
1.選取自王國維、余嘉錫、王重民、陳垣、王力等20世紀重要的文獻學家具有代表性與權(quán)威性的著述或論文35篇,通過精讀與分析,進行詳細的點評與說明,對讀者起到發(fā)蹤指迷的作用。
2.以導讀概括古典文獻學經(jīng)典的著述或論文大要,以分析點評萃取精華,入木三分、啟人深思。
3.由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漆永祥教授主持編寫,項目組成員均為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持者與項目組成員都具有深厚的古典文獻學功底,所選范文都是具有權(quán)威性與典范性。
漆永祥,男,甘肅漳縣人。現(xiàn)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教學委員會委員。曾任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副系主任等。主要從事中國古文獻學史、清代考據(jù)學、宋詩整理與研究、《燕行錄》研究、東亞學術(shù)與文化研究,以及中學語文教學與高考等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撰著與古籍整理有《乾嘉考據(jù)學研究》《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書林清話(外二種)》《清學札記》《〈漢學師承記〉箋釋》(上下)《漢學商兌·漢學商兌贅言》等十余種,已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散雜文、詩歌等二百余篇。
緒 言/漆永祥
一、文獻學通論
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結(jié)集》/寇曉丹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古代文獻的基本情況》/寇曉丹
孫欽善⊙《古文獻學的內(nèi)涵與意義》/漆永祥
二、文字學
王國維⊙《戰(zhàn)國時秦用籀文劉國用古文說》/朱明數(shù)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自敘》/李林芳
裘錫圭⊙《考古發(fā)現(xiàn)的秦漢文字資料對于校讀古籍的重要性》/李林芳
三、音韻學
王力⊙《清代古音學·結(jié)論》/任 荷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研究古音系的方法》之“分部”和“審音”(任 荷)
郭晉稀⊙《聲類疏證·前言》/漆永祥
四、訓詁學
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當讀而失讀》/李寒光
洪誠⊙《訓詁學·訓詁學幾個重要的原則》/漆永祥
郭在貽⊙《漫談古書的注釋》/李林芳
五、目錄學
余嘉錫⊙《目錄學發(fā)微》/陳恒舒
王重民⊙《<明史·藝文志>與補史藝文志的興起》/黃 政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歷史目錄》/黃 政
六、版本學
葉德輝⊙《書林清話·宋建安余氏刻書》/桂 梟
[日]長澤規(guī)矩也⊙《書目學論考》《漢籍整理法》《中國版本目錄學書籍解題》/桂 梟
張政烺⊙《讀〈相臺書塾刊正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袁 媛
黃永年⊙《古籍版本學·清中期刻本的善本問題》/桂 梟
七、校勘學
陳垣⊙《元典章?贬尷/袁 媛
王叔岷⊙《斠讎學·校書的甘苦》/陳俊諭
錢玄⊙《?睂W》/黃雅詩
倪其心⊙《?睂W大綱》/袁 媛
八、輯佚學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清代學者整理舊學志總成績·輯佚書》
/高 策
魯迅⊙《古小說鉤沉·漢武故事》/高 策
九、辨?zhèn)螌W
楊伯峻⊙《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鑒定中國古籍寫作年代的一個實例——
〈列子〉著述年代考》/李寒光
顧頡剛⊙《孟姜女的故事轉(zhuǎn)變》/高 策
十、其他
程千帆⊙《校讎廣義?典藏篇·典藏學的建立》/張逸臨
屈萬里⊙《漢石經(jīng)尚書殘字集證?自序》/陳俊諭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斷代的分期及其標準》/朱明數(shù)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shù)史·通論》/王 勇
常書鴻⊙《敦煌藝術(shù)的源流與內(nèi)容》/朱明數(shù)
譚其驤⊙《地方史志不可偏廢 舊志資料不可輕信》/蔡紫昍
陰法魯⊙《學習整理中國古代音樂史料上記》/蔡紫昍
周叔迦⊙《漫談大藏經(jīng)》/蔡紫昍)
“文獻”的概念古已有之,而“文獻學”的提出與創(chuàng)立則遲至近代。1928 年,全美學術(shù)界團體理事會在紐約舉行促進中國研究的第一次會議,使用了“Chinese Studies”一詞,以區(qū)別于代表歐洲傳統(tǒng)的Sinology。與此同時的大洋彼岸,同樣關(guān)注到中國文獻研究的世界化趨勢的《中國文獻學概要》一書,也正在撰寫當中。兩年后,鄭鶴聲、鄭鶴春合撰的這部著作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成為中國文獻學的開山之作,真正把“文獻學”的概念推入到人們的視野之內(nèi)。
究竟何為“文獻”?二鄭在《例言》中解釋道:孔子言夏殷之禮,而深慨文獻之不足征。釋之者曰:文,典籍也;獻,賢者也。馬貴與《文獻通考》命名,即取其義,而釋之曰:“凡敘事,則本之經(jīng)史,而參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采而錄之,所謂獻也!保ā段墨I通考序》)本編亦采其誼,結(jié)集、翻譯、編纂諸端,謂之文;審訂、講習、刻印諸端,謂之獻。敘而述之,故曰文獻學。
從包含“典籍”與“賢者”兩重載體到偏重于書面記錄的“文獻”,二鄭言“采其誼”,實則發(fā)展了馬端臨的定義,把對平面化的可供考辨與取舍的文本關(guān)注發(fā)展成為對書籍形成與整理經(jīng)典利用全過程的立體形態(tài)的研究。所謂“結(jié)集”,本書分“著錄與分類”與“典籍損失”,實為歷代官方目錄整理與典籍散佚概況,相當于目錄學內(nèi)容;“翻譯”分“佛典翻譯”與“科學翻譯”兩方面;“編纂”以古代類書與叢書編纂成就,以上三者謂之“文”,大約相當于書籍初始的董理步驟!皩徲啞,本書以“孔子刪定”“劉氏校理”與“乾隆審!睘槿未硇允录,涉及?睂W內(nèi)容;“講習”實為歷代經(jīng)學研究綜述;“刻印”涉及書籍載體與刊刻發(fā)展史,涉及版本學:此三者謂“獻”,大約是需要每一時代的學者不斷投入心力的較為高級的整理工作。二鄭的“文獻學”概念,張君炎曾在《中國文學文獻學》中總結(jié)道:“他們所說的‘文獻學’是指在考訂和論述古籍圖書在分類、目錄、?薄⒕幾、翻譯、版本和印刷方面的源流和概況。涉及了古籍的分類目錄、典校整理、經(jīng)籍傳授、編纂、版本和刻印源流等問題。實際上包括了古籍整理和研究中有關(guān)目錄學、版本學、編纂學、?睂W以及中國書史等許多方面的內(nèi)容,近似章學誠、范希曾、張舜徽等所說的‘校讎學’!雹 一般而言,目錄、版本與?睂W被視為傳統(tǒng)校讎學的重要分支學科,這在《中國文獻學概要》一書中已被全部囊括入文獻學體系之中,后來王欣夫在《文獻學講義》中立“目錄”“版本”和“校讎”三章,也對此作出了呼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