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茲和阿多諾,是二十世紀、尤其是戰(zhàn)后時代有影響力的兩位哲學家!督嬇c否定的博弈:德勒茲和阿多諾的差異邏輯比較》是二人哲學中的差異邏輯思想的一個比較研究,主要著眼于這兩位截然不同的哲學家是如何試圖掙脫同一性的基始性以及他們追求自由與創(chuàng)新的方式。這正是他們所共有的差異邏輯。但在兩位哲學家那里,這種共同的邏輯被表現(xiàn)為兩種相反的方式:德勒茲的積極的建構主義與阿多諾的否定辯證法。本文認為這一區(qū)別源于他們對于差異概念的不同理解。對德勒茲而言,差異是一個本體性的自在存在,它如同尼采的永恒回歸一樣不斷地重復;而阿多諾則認為,差異是拒絕和解的、否定性的非同一性或矛盾。這一區(qū)別貫穿了兩位哲學家思想的每個方面。本文旨在揭示德勒茲和阿多諾哲學的異同,并探究造成這些異同的根源所在。
吳靜,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河海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長期從事當代歐洲激進社會思潮研究,主要研究對象包括阿爾都塞、阿多諾、齊澤克、鮑德里亞和德勒茲。在各類學術期刊發(fā)表研究文章數(shù)十篇,并出版英文專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
引論為什么是德勒茲vs阿多諾?
第一節(jié) 德勒茲及其哲學
第二節(jié) 阿多諾及其哲學
第三節(jié) 德勒茲和阿多諾比較研究的可能性空間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及策略
第一章 反辯證法vs辯證法:與本體論的抗爭
第一節(jié) 德勒茲的反辯證法:存在的單一性
第二節(jié) 阿多諾的否定辯證法
第三節(jié) 肯定與否定的角力
第二章 先驗的經驗主義vs歷史經驗主義:消失的主客體對立
第一節(jié) 德勒茲的先驗場域的構建
第二節(jié) 阿多諾的客體的先在性
第三節(jié) 被建構的主體性
第三章 差異vs非同一性:反對同一性
第一節(jié) 德勒茲的自在差異
第二節(jié) 阿多諾的非同一性
第三節(jié) 內在的差異性:反對表征主義
第四章 塊莖與星叢:新型的生產方式
第一節(jié) 塊莖:意義場的構建
第二節(jié) 星叢:非同一性的烏托邦
第三節(jié) 關系:生產的力量
第五章 肯定的建構主義vs瓦解的邏輯
第一節(jié) 德勒茲的積極建構
第二節(jié) 阿多諾的瓦解邏輯
第三節(jié) 如何實現(xiàn)內在差異性?
第六章 尋找自由的出口
第一節(jié) 德勒茲:進取的自由
第二節(jié) 阿多諾:美學自由的救贖
第三節(jié) 通向自由的逃生口:自由從哪里浮現(xiàn)?
第七章 自由的局限:永恒的總體化
結論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
參考文獻
《建構與否定的博弈:德勒茲和阿多諾的差異邏輯比較》:
可是,雖然休謨對德勒茲的深刻影響無可置疑,但他們之間的分歧也同樣鮮明。在休謨的論證中,他將知識劃分為兩類范疇:觀念之間的關系和事實。第一類范疇包括數(shù)學和邏輯命題;第二類則涵蓋了與某個事件有關的那些命題。然而,德勒茲卻反駁了這種劃分。他只是繼承了休謨對關系的強調。這里的關系不僅僅指的是觀念之間的關系,還指向一切事物之間的關系——力與力之間的關系,奇異體與奇異體之間的關系,事件之間的關系。對于他而言,關系的范疇是他哲學的核心。德勒茲并沒有把事實當作與關系分庭抗禮的另一類范疇,相反,根據(jù)他的先驗的經驗主義的解釋,一個純粹經驗的事件并不是一個直接的、孤立的事實,它僅僅是關系作用的一個效果。在顯現(xiàn)為效果的事件的表層之下,是作為先驗原因的力與力之間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德勒茲的先驗的經驗主義是以關系為其方法論開端的。在這個理論中,與他者之間的相遇以及關系變成了一個生產系統(tǒng)!霸谶@種情況下,他者表現(xiàn)為對可能性的表達”①,原因在于與他者的關系真正引入了差異,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某些新的東西。這種新的東西在這里指的并不是一個確實的、具體的事實,而是一種虛擬的力量。它是由力與力之間的關系生產出來的;它打開了無數(shù)的可能世界。電影《納尼亞》中就有這樣一個神奇的衣櫥,它并不簡單的是連接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口,相反,它是一種潛在的虛擬的力量:進入衣櫥,有的時候可以進入另一個神奇的世界,而有的時候它僅僅是衣櫥而已。衣櫥作為神話王國入口的能力是確實的,只是在偶然的條件下才會顯現(xiàn)出來。而德勒茲想要的則是一個n維的衣櫥:它不僅僅通向一個特定的王國,而是存在著n種可能性。露西下一次走進衣櫥究竟會去到哪里?沒人可以預言。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是一個與當下時空不同的世界。
事實上,德勒茲對于力的場域和作用的解釋深受米歇爾·?碌挠绊。根據(jù)德勒茲對福柯的理解①,每種力都表達一個關系,因為力從來就不可能單獨發(fā)揮作用,它總是在與他者發(fā)生聯(lián)系的過程中運作的。從本質上講,這樣一種與他者的關系就是力的內在特點或存在模式。用德勒茲式的語言來說,力的作用既不來自它的始端,也不來自它的末端,既不來自中心,也不來自邊緣,而是來自“中間”。在這些關系中,不存在所謂的主體或客體的概念,也不存在任何預設的模式或指向,一切都只表現(xiàn)為純粹的關系,是力與力相遇的結果。德勒茲的這一系統(tǒng)不僅拒絕了經典的主客體二元論,也反對了表征理論,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識論方法,將世界看作一個在永恒流變中不斷生成的宏大機器。德勒茲并沒有解釋力的來源、具體形式或內容,因為在他看來,這些問題本身就不是正確的問題。如果他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就又會陷入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陷阱。德勒茲認為,關于我們所討論的這些力,人們所應該問的是“它們是如何運轉和發(fā)揮作用的?”②要定義一種力,所要考慮的不是它的形式或內容,而是它影響其他力和被其他力所影響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