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我曾多次被邀請到中國演講,
發(fā)現很多人都想知道科技的未來是什么。
雖然多年來我在硅谷的工作和研究一直跟科技有關,但現在主要以一名歷史
學家的身份在寫作,也許我對科技的觀點會跟很多人不太一樣。
我很幸運有兩位中國好友,他們都對科技創(chuàng)新及中美之間的溝通交流感
興趣,我們決定將這本關于科技未來的書直接以中文寫作而成。由來自杭州
的資深記者牛金霞負責采訪并寫下我的觀點,由閆景立負責書稿的編校,他
曾是硅谷一位資深的企業(yè)管理者,也是我第一本中文書《硅谷百年史》的主要翻譯。
在眾多的新技術中,我選擇了我認為最重要的十種科技進行詳盡的評述,
為了對我的觀點進行補充或佐證,我們還選擇采訪了一些硅谷科學家和創(chuàng)業(yè)
者。雖然他們在本書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分量不輕。在選擇到底采訪誰時,
由于我長期與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自然會較多地想到這
兩所大學里的科學家的名字,但我發(fā)自內心地認為,最終出現在書里的科學
家的觀點可以代表他們所在領域的全球性前沿趨勢。對創(chuàng)業(yè)者的采訪我則比
較謹慎,因為不得不考慮他們天然存在的營銷傾向,因此,我選擇了對
整體行業(yè)現狀有獨特洞見的幾位創(chuàng)業(yè)者。在十種科技中,我對人工智能和生
物科技論述的篇幅最多,一是因為這兩種是硅谷最熱的科技,二是因為
人們對它們的看法極具爭議性。
本書能夠在短時間內成書和出版,我和兩位小伙伴有很多人想要感謝。
感謝那些接受我們采訪的硅谷科學家和創(chuàng)業(yè)者,他們貢獻了寶貴的時間和智慧。
感謝《浙商》雜志社社長朱仁華、副總編臧銫以及世界浙商網 CEO (首席
執(zhí) 行 官 ) 馮永明對 整個項目的支持和關心,本書的部分內容已發(fā)表于該雜志。
感謝來自印度的蘇米特洛達斯( Soumitro Das ),中國的郝鵬圖、湯天祎、夏嘉琪、石溪韻、顧錚榕和張可可,他們幫助校對和翻譯了這些科學家和創(chuàng)
業(yè)者的采訪。
也感謝合作伙伴他山石智庫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
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
序
二
2016 年 3 月初的某天早上,當我走出舊金山機場,看到加州清澈迷人的 藍天時,我完全沒有想到,即將在硅谷進行的 2 個多月的采訪和探尋會給自己帶來這么大的震撼。
這是一個科技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有人甚至用科技的寒武紀來形容。大數據、云計算、物聯(lián)網、虛擬現實……一個個技術詞匯在中國商界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人們急切地想知道我到底能拿新技術
做什么以及下一個(具有顛覆性)新技術是什么。
要回答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技未來的問題,最好的地方應該就是硅谷。作為硅谷近 30 年來技術乃至社會變革的觀察者和見證者、《硅谷百年史偉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歷程(1900~2013)》一書的主要作者,皮埃羅無疑是當今最懂硅谷的人之一。在皮埃羅眼里,正是對我到底能拿新技術做什么這個
問題與眾不同的回答,使得硅谷從一個無名之地變身成為世界創(chuàng)新高地。回溯
硅谷百年歷史之后,皮埃羅終于開始展望未來。
本書中,皮埃羅逐一評述了他認為最有潛力塑造科技乃至人類未來的新技術,包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物聯(lián)網、 3D 打印等,基于最前沿的研究結果,他不僅嘗試勾勒出這些新技術的未來演變的方向和
面貌,還對它們對社會和人性的影響有著獨特的預判和洞見。因為新書計劃
首先出版中文版,我有幸承擔了采寫工作,為了讓整個科技未來更為飽
滿、可信,我還和皮埃羅一起,采訪了硅谷科技領域的諸多學術帶頭人和專家。
皮埃羅一開始就把這本書
在 他的網站上命名 為
Humankind2.0 (
即本書的命名《人類2.0》),
我卻一直并沒有太深的感
觸。 直 到 有一天, 在 伯 克利的一個冥想中心,有人再次提及佛陀當初目睹人類不管富貴還是貧窮,全 部都要經歷生、老、病、死之苦,遂決定為眾生尋求解脫之道的故事時,
我突然腦洞大開:
假如佛陀生活在如今的硅谷,他會成為怎樣的創(chuàng)業(yè)者呢?
在硅谷,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都有著讓人類和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大情懷和大夢
想,而他們的實現方式往往是通過技術解決某個問題。而我突然發(fā)現,如今,
人類歷史上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生、老、病、死大問題,已經被納入了技
術的解決范疇,且已越走越遠了!人工智能如今爭議不休的奇點,是人類
能否通過機器智能達到永生的問題
;生物技術中的基因編輯,早已向改造物種、
設計新物種的方向狂奔,人類還嘗試改造自身的基因來戰(zhàn)勝疾病乃至返老還
童;納米技術則被用來發(fā)明這個星球上前所未有的新材料,嘗試制造可以在人體內運行的機器人;虛擬現實和 3D 打印技術可能會在某一天創(chuàng)造人類的實體替身……
假如佛陀看到我們如今正在試驗的這些技術,他是否會重新思考人類的
痛苦?換句話說,這個時代我們所探討的科技未來,最具沖擊力的地方在于,
它們可能會重新定義人類。
細想之下,確實如此
:過去幾千年的人類發(fā)展史上,雖然我們已經制造
了各種工具來延伸自我,雖然技術已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類本
身,生命本身卻一直沒有什么變化,F在,我們有汽車、飛機、高鐵、磁懸浮,
坐在火車上還可以玩手機,但生理結構跟秦代或唐朝坐在馬車里的古人是一
樣的,都遵循一樣的生命規(guī)律,可能古人還更聰明一些。
然而,如今我們在本書中探討的各種高科技,卻被皮埃羅斷定為今天
我們延伸自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是發(fā)展
出 能 夠 改 變 生 命 本 身 的 技 術, 未來將是有機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聯(lián)姻,正如未來一定是人類和機器人的聯(lián)姻 (見本書生物科技篇),也就是說,人類的發(fā)展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或版本,稱為人類 2.0 再合適不過了!
推動人類進入 2.0 的這些技術當然不僅僅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新經濟和新機遇有關,在釋放改變生命本身的潛能之前,它們首先會悄無聲息地改變我
們的教育、工作,甚至認知、思維方式。比如,我們已經在討論機器人取代
更多人類的工作后,人類將主要從事什么工作
;再比如,斯坦福大學幾位學者已在倡導綜合式學習( synthetic learning ),他們認為,接下來每個人都將需要使用一些科技和藝術來進行創(chuàng)造,這需要全新的學習方式……
會隨之悄然變化的還有法律、道德、倫理乃至宗教等維系我們社會運轉
的 信 念。 假 如 我 們 已 能 在 實 驗 室 用 新 物 種 重 新 定 義 上 帝 , 假 如 現 在 已 有 科學家在為機器人的法律權益奔走,你有什么理由堅信自己腦袋里裝的真 理不會被粉碎和刷新呢?
在
美 國 國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采 訪 科 學 家 克 里 斯 麥 凱( Chris Mackey ) 時,他將發(fā)現火星生命的意義用第二個創(chuàng)世紀來形容,他想用這種強烈的表 達方式喚起人們對宇宙中新的生命形態(tài)的期待和關注。只不過,我們很可能
在發(fā)現火星生命前,就先將人類自身改造成一種截然不同的新生命,一種和
火星上的生命一樣難以理解和超出想象的生命,擁有跟我們現在、過去都完
全不同的理性和情感。
人類 2.0 也是一個強烈的表達,一個需要所有人一起定義的概念。因為,人類和科技的未來到底會變成什么樣,取決于我們現在到底想要什么!是的,
也許有一天,科技能讓我們青春永駐,也許我們的意識、記憶、欲望和情感
也都可以在出生時自定義,但這些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皮埃羅和其他硅谷科技人士在探討技術未來時,也存在同樣的擔憂
:人 們由于了解不夠和準備不足,不知不覺被技術改變,且朝著違背我們初心的
方向改變。至少,在我們還能將自己定義為人類之時,我們大多數人想
要的,是技術給人類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和未來,而這需要所有人一起主動探
索和努力。皮埃羅和我都認為,中國將成為下一個引領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的大國。作為
全 球 第 二 大 經 濟 體, 中 國 的 經 濟 動 力 正 在 向 科 技 創(chuàng) 新 轉 變。 不 管 愿 意 與 否, 中國經濟和市場的獨特性都會將年青一代推上自主創(chuàng)新的舞臺,就好像今天 的不少中國經濟新現象(比如網紅經濟)已經是外國人看不懂的一樣,中國
的創(chuàng)業(yè)者接下來在回答我到底能用新技術做什么這個問題時,也需要有
自己獨一無二的答案。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不少今天的新技術其實已經很老了,比如,人工智能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有了, 3D 打印和虛擬現實也都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就出現的。然而,這些技術卻一起在這個時代綻放,究其背后的原因,
我認為,一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將計算能力轉移到個人,轉移到無處不在,帶
來了社交媒體、大數據的爆炸,進而又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動了人工智能和
虛擬現實等需要計算能力驅動的技術的騰飛
;二是從全球范圍來看,前三次
工業(yè)革命帶來的人類對資源、環(huán)境的過度消耗和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以智能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工業(yè) 4.0)方興未艾,
以更綠色環(huán)保為目標的第五次工業(yè)革命呼之欲出。
這一次,中國正徐徐走向舞臺中央。
牛金霞
序三
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中的中國,創(chuàng)新驅動正成為國家意志和工商界不二的
選擇。官民各界跟蹤世界科技前沿動態(tài),引進來、走出去的需求從來沒有這
樣 迫 切。 人 們 對 什 么 是 下 一 個 顛 覆 性 創(chuàng) 新 的 關 注 度 從 來 沒 有 這 樣 強 烈。
《人類 2.0 》正是在這樣一種迫切的市場呼喚中嘗試以一種新方式寫成的。
說起這個新穎的嘗試,不能不講點成書初期的故事。就
在 2015 年 10 月
的 一 天, 我 收 到 皮 埃 羅 先 生 一 封 電 郵 : 我 們 能 不 能盡早見面,有個想法在心中不斷翻騰滋長,想盡快聽聽你的意見。今天晚上 如何?
第二天,我和皮埃羅在硅谷的一家餐館見面了。什么事這么急?我見面就問。
我想寫一部有關高科技未來的書,皮埃羅答。
好!我應聲答道,這種書在中國出版也一定很受歡迎。還沒來得及提及翻譯的事,皮埃羅又說:直接寫成中文,您看怎么樣?
我怔住了,你啥時候學會中文寫作了?我知道皮埃羅不懂中文。
于是,皮埃羅端出了他的想法。原來他在中國演講期間和中國朋友交談
中得到了一個靈感
:和中國人合作,以采訪的方式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寫成
中文。說話間他眼睛泛出那種創(chuàng)意所激發(fā)的光彩,使我頓時感受到硅谷人血
液中流淌的那種創(chuàng)新的激情與躁動。于是,兩人就在飯桌上開始了項目的策劃。決定立即開始和合作單位洽談,同時聯(lián)系出版商。 2015 年 12 月與《浙商》
雜志敲定合同, 2016 年 2 月底記者牛金霞奉《浙商》雜志社派遣來到硅谷開始了密集的采訪活動。由此開啟了采訪文章一方面得以由《浙商》雜志逐一
發(fā)表,另一方面由皮埃羅團隊編輯整理成書在中國出版。
本書成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雖然源自硅谷的學者和專家,卻越過了原
文(英語)寫作、翻譯的階段而在合作的框架下直接以中文寫作并在華出版。
對此, 曾經把《硅谷百年史》(皮埃羅等著)這部大部頭著作引進中國的我深
有 體 會。 那部書僅僅翻譯加上編輯就用了15個月才得以面市。 而如今這樣一部同樣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涉獵當今科技最前沿的著作,從采訪到成書僅僅用時 9 個月!較之傳統(tǒng)的海外英文寫作出版翻譯在華出版至少
縮短了一年時間。這真是硅谷速度,不,這是中國 硅谷才有的速度!
對于正在分秒必爭、日夜兼程追趕硅谷、奮力爭取科技創(chuàng)新大國地位的中國
來說,這個速度尤其彌足珍貴。
閆景立
序一
我曾多次被邀請到中國演講,
發(fā)現很多人都想知道科技的未來是什么。
雖然多年來我在硅谷的工作和研究一直跟科技有關,但現在主要以一名歷史
學家的身份在寫作,也許我對科技的觀點會跟很多人不太一樣。
我很幸運有兩位中國好友,他們都對科技創(chuàng)新及中美之間的溝通交流感
興趣,我們決定將這本關于科技未來的書直接以中文寫作而成。由來自杭州
的資深記者牛金霞負責采訪并寫下我的觀點,由閆景立負責書稿的編校,他
曾是硅谷一位資深的企業(yè)管理者,也是我第一本中文書《硅谷百年史》的主要翻譯。
在眾多的新技術中,我選擇了我認為最重要的十種科技進行詳盡的評述,
為了對我的觀點進行補充或佐證,我們還選擇采訪了一些硅谷科學家和創(chuàng)業(yè)
者。雖然他們在本書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分量不輕。在選擇到底采訪誰時,
由于我長期與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自然會較多地想到這
兩所大學里的科學家的名字,但我發(fā)自內心地認為,最終出現在書里的科學
家的觀點可以代表他們所在領域的全球性前沿趨勢。對創(chuàng)業(yè)者的采訪我則比
較謹慎,因為不得不考慮他們天然存在的營銷傾向,因此,我選擇了對
整體行業(yè)現狀有獨特洞見的幾位創(chuàng)業(yè)者。在十種科技中,我對人工智能和生
物科技論述的篇幅最多,一是因為這兩種是硅谷最熱的科技,二是因為
人們對它們的看法極具爭議性。
本書能夠在短時間內成書和出版,我和兩位小伙伴有很多人想要感謝。
感謝那些接受我們采訪的硅谷科學家和創(chuàng)業(yè)者,他們貢獻了寶貴的時間和智慧。
感謝《浙商》雜志社社長朱仁華、副總編臧銫以及世界浙商網 CEO (首席
執(zhí) 行 官 ) 馮永明對 整個項目的支持和關心,本書的部分內容已發(fā)表于該雜志。
感謝來自印度的蘇米特洛達斯( Soumitro Das ),中國的郝鵬圖、湯天祎、夏嘉琪、石溪韻、顧錚榕和張可可,他們幫助校對和翻譯了這些科學家和創(chuàng)
業(yè)者的采訪。
也感謝合作伙伴他山石智庫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
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
序
二
2016 年 3 月初的某天早上,當我走出舊金山機場,看到加州清澈迷人的 藍天時,我完全沒有想到,即將在硅谷進行的 2 個多月的采訪和探尋會給自己帶來這么大的震撼。
這是一個科技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有人甚至用科技的寒武紀來形容。大數據、云計算、物聯(lián)網、虛擬現實……一個個技術詞匯在中國商界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人們急切地想知道我到底能拿新技術
做什么以及下一個(具有顛覆性)新技術是什么。
要回答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技未來的問題,最好的地方應該就是硅谷。作為硅谷近 30 年來技術乃至社會變革的觀察者和見證者、《硅谷百年史偉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歷程(1900~2013)》一書的主要作者,皮埃羅無疑是當今最懂硅谷的人之一。在皮埃羅眼里,正是對我到底能拿新技術做什么這個
問題與眾不同的回答,使得硅谷從一個無名之地變身成為世界創(chuàng)新高地;厮
硅谷百年歷史之后,皮埃羅終于開始展望未來。
本書中,皮埃羅逐一評述了他認為最有潛力塑造科技乃至人類未來的新技術,包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物聯(lián)網、 3D 打印等,基于最前沿的研究結果,他不僅嘗試勾勒出這些新技術的未來演變的方向和
面貌,還對它們對社會和人性的影響有著獨特的預判和洞見。因為新書計劃
首先出版中文版,我有幸承擔了采寫工作,為了讓整個科技未來更為飽
滿、可信,我還和皮埃羅一起,采訪了硅谷科技領域的諸多學術帶頭人和專家。
皮埃羅一開始就把這本書
在 他的網站上命名 為
Humankind2.0 (
即本書的命名《人類2.0》),
我卻一直并沒有太深的感
觸。 直 到 有一天, 在 伯 克利的一個冥想中心,有人再次提及佛陀當初目睹人類不管富貴還是貧窮,全 部都要經歷生、老、病、死之苦,遂決定為眾生尋求解脫之道的故事時,
我突然腦洞大開:
假如佛陀生活在如今的硅谷,他會成為怎樣的創(chuàng)業(yè)者呢?
在硅谷,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都有著讓人類和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大情懷和大夢
想,而他們的實現方式往往是通過技術解決某個問題。而我突然發(fā)現,如今,
人類歷史上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生、老、病、死大問題,已經被納入了技
術的解決范疇,且已越走越遠了!人工智能如今爭議不休的奇點,是人類
能否通過機器智能達到永生的問題
;生物技術中的基因編輯,早已向改造物種、
設計新物種的方向狂奔,人類還嘗試改造自身的基因來戰(zhàn)勝疾病乃至返老還
童;納米技術則被用來發(fā)明這個星球上前所未有的新材料,嘗試制造可以在人體內運行的機器人;虛擬現實和 3D 打印技術可能會在某一天創(chuàng)造人類的實體替身……
假如佛陀看到我們如今正在試驗的這些技術,他是否會重新思考人類的
痛苦?換句話說,這個時代我們所探討的科技未來,最具沖擊力的地方在于,
它們可能會重新定義人類。
細想之下,確實如此
:過去幾千年的人類發(fā)展史上,雖然我們已經制造
了各種工具來延伸自我,雖然技術已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類本
身,生命本身卻一直沒有什么變化,F在,我們有汽車、飛機、高鐵、磁懸浮,
坐在火車上還可以玩手機,但生理結構跟秦代或唐朝坐在馬車里的古人是一
樣的,都遵循一樣的生命規(guī)律,可能古人還更聰明一些。
然而,如今我們在本書中探討的各種高科技,卻被皮埃羅斷定為今天
我們延伸自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是發(fā)展
出 能 夠 改 變 生 命 本 身 的 技 術, 未來將是有機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聯(lián)姻,正如未來一定是人類和機器人的聯(lián)姻 (見本書生物科技篇),也就是說,人類的發(fā)展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或版本,稱為人類 2.0 再合適不過了!
推動人類進入 2.0 的這些技術當然不僅僅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新經濟和新機遇有關,在釋放改變生命本身的潛能之前,它們首先會悄無聲息地改變我
們的教育、工作,甚至認知、思維方式。比如,我們已經在討論機器人取代
更多人類的工作后,人類將主要從事什么工作
;再比如,斯坦福大學幾位學者已在倡導綜合式學習( synthetic learning ),他們認為,接下來每個人都將需要使用一些科技和藝術來進行創(chuàng)造,這需要全新的學習方式……
會隨之悄然變化的還有法律、道德、倫理乃至宗教等維系我們社會運轉
的 信 念。 假 如 我 們 已 能 在 實 驗 室 用 新 物 種 重 新 定 義 上 帝 , 假 如 現 在 已 有 科學家在為機器人的法律權益奔走,你有什么理由堅信自己腦袋里裝的真 理不會被粉碎和刷新呢?
在
美 國 國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采 訪 科 學 家 克 里 斯 麥 凱( Chris Mackey ) 時,他將發(fā)現火星生命的意義用第二個創(chuàng)世紀來形容,他想用這種強烈的表 達方式喚起人們對宇宙中新的生命形態(tài)的期待和關注。只不過,我們很可能
在發(fā)現火星生命前,就先將人類自身改造成一種截然不同的新生命,一種和
火星上的生命一樣難以理解和超出想象的生命,擁有跟我們現在、過去都完
全不同的理性和情感。
人類 2.0 也是一個強烈的表達,一個需要所有人一起定義的概念。因為,人類和科技的未來到底會變成什么樣,取決于我們現在到底想要什么!是的,
也許有一天,科技能讓我們青春永駐,也許我們的意識、記憶、欲望和情感
也都可以在出生時自定義,但這些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皮埃羅和其他硅谷科技人士在探討技術未來時,也存在同樣的擔憂
:人 們由于了解不夠和準備不足,不知不覺被技術改變,且朝著違背我們初心的
方向改變。至少,在我們還能將自己定義為人類之時,我們大多數人想
要的,是技術給人類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和未來,而這需要所有人一起主動探
索和努力。皮埃羅和我都認為,中國將成為下一個引領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的大國。作為
全 球 第 二 大 經 濟 體, 中 國 的 經 濟 動 力 正 在 向 科 技 創(chuàng) 新 轉 變。 不 管 愿 意 與 否, 中國經濟和市場的獨特性都會將年青一代推上自主創(chuàng)新的舞臺,就好像今天 的不少中國經濟新現象(比如網紅經濟)已經是外國人看不懂的一樣,中國
的創(chuàng)業(yè)者接下來在回答我到底能用新技術做什么這個問題時,也需要有
自己獨一無二的答案。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不少今天的新技術其實已經很老了,比如,人工智能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有了, 3D 打印和虛擬現實也都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就出現的。然而,這些技術卻一起在這個時代綻放,究其背后的原因,
我認為,一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將計算能力轉移到個人,轉移到無處不在,帶
來了社交媒體、大數據的爆炸,進而又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動了人工智能和
虛擬現實等需要計算能力驅動的技術的騰飛
;二是從全球范圍來看,前三次
工業(yè)革命帶來的人類對資源、環(huán)境的過度消耗和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以智能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工業(yè) 4.0)方興未艾,
以更綠色環(huán)保為目標的第五次工業(yè)革命呼之欲出。
這一次,中國正徐徐走向舞臺中央。
牛金霞
序三
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中的中國,創(chuàng)新驅動正成為國家意志和工商界不二的
選擇。官民各界跟蹤世界科技前沿動態(tài),引進來、走出去的需求從來沒有這
樣 迫 切。 人 們 對 什 么 是 下 一 個 顛 覆 性 創(chuàng) 新 的 關 注 度 從 來 沒 有 這 樣 強 烈。
《人類 2.0 》正是在這樣一種迫切的市場呼喚中嘗試以一種新方式寫成的。
說起這個新穎的嘗試,不能不講點成書初期的故事。就
在 2015 年 10 月
的 一 天, 我 收 到 皮 埃 羅 先 生 一 封 電 郵 : 我 們 能 不 能盡早見面,有個想法在心中不斷翻騰滋長,想盡快聽聽你的意見。今天晚上 如何?
第二天,我和皮埃羅在硅谷的一家餐館見面了。什么事這么急?我見面就問。
我想寫一部有關高科技未來的書,皮埃羅答。
好!我應聲答道,這種書在中國出版也一定很受歡迎。還沒來得及提及翻譯的事,皮埃羅又說:直接寫成中文,您看怎么樣?
我怔住了,你啥時候學會中文寫作了?我知道皮埃羅不懂中文。
于是,皮埃羅端出了他的想法。原來他在中國演講期間和中國朋友交談
中得到了一個靈感
:和中國人合作,以采訪的方式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寫成
中文。說話間他眼睛泛出那種創(chuàng)意所激發(fā)的光彩,使我頓時感受到硅谷人血
液中流淌的那種創(chuàng)新的激情與躁動。于是,兩人就在飯桌上開始了項目的策劃。決定立即開始和合作單位洽談,同時聯(lián)系出版商。 2015 年 12 月與《浙商》
雜志敲定合同, 2016 年 2 月底記者牛金霞奉《浙商》雜志社派遣來到硅谷開始了密集的采訪活動。由此開啟了采訪文章一方面得以由《浙商》雜志逐一
發(fā)表,另一方面由皮埃羅團隊編輯整理成書在中國出版。
本書成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雖然源自硅谷的學者和專家,卻越過了原
文(英語)寫作、翻譯的階段而在合作的框架下直接以中文寫作并在華出版。
對此, 曾經把《硅谷百年史》(皮埃羅等著)這部大部頭著作引進中國的我深
有 體 會。 那部書僅僅翻譯加上編輯就用了15個月才得以面市。 而如今這樣一部同樣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涉獵當今科技最前沿的著作,從采訪到成書僅僅用時 9 個月!較之傳統(tǒng)的海外英文寫作出版翻譯在華出版至少
縮短了一年時間。這真是硅谷速度,不,這是中國 硅谷才有的速度!
對于正在分秒必爭、日夜兼程追趕硅谷、奮力爭取科技創(chuàng)新大國地位的中國
來說,這個速度尤其彌足珍貴。
閆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