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心燈》通過與母親一起從過去艱難貧苦到現(xiàn)在幸福美好生活的回憶,以及年邁母親養(yǎng)老生活的點滴記錄,對生命的意義和人性的本質(zhì)進行了追問和反思,詮釋了一位好母親,承載了好品德,承載了好家教,承載了好家風;感恩母親,給予生命,賦予教養(yǎng),賜予智慧。
本書試圖將黃人《中國文學史》、林傳甲《中國文學史》、來裕恂《中國文學史稿》等20世紀初期編纂的中國文學史置于彼時文治背景下,考察20世紀初期的中國文學史編纂如何借用“文學史”框架梳理歷代文學的衍變,如何藉此尋求中國文學史的編纂與傳統(tǒng)學術(shù)、西學知識的有效銜接。尤其是,著重探討20世紀初期的中國文學史編纂與近代學制改革、學
《康熙時期中朝詩歌交流系年:1682-1702>時間范圍以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為上限,康熙四十一年(1702)為下限,歷時21年,收錄《燕行錄》作品39種,以康熙時期中朝詩歌交流本事及創(chuàng)作時間為重點考察內(nèi)容,通過對以使臣為媒介的中朝詩歌交流實況的系統(tǒng)考察,透視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風貌。本書所言“朝鮮”,指朝鮮半
這是一本繼承中國傳統(tǒng)摘句批評的傳統(tǒng),以唐宋詩歌名句來透視中國文化精神的鑒賞書。強調(diào)中國人的靈性表現(xiàn)!耙徊菀荒緱耢`”(唐·沈期《范山人畫山水歌》),一草一木都有生氣,中國的畫論、山水論都講到人與自然之間深切的纏綿的感情,有相通的價值,相通的赤子之心。這也就是中國的詩歌智慧。唐人這種魅的世界,創(chuàng)造了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生命
《湖畔詩文叢刊—劍翁集(精裝)《集選自作者張生興歷年創(chuàng)作的舊體詩詞,其中部分詩作已在各級報刊和出版物上公開發(fā)表過。本詩詞集時間跨度數(shù)十年,是自己人生旳記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認真,內(nèi)容積極健康,飽含作者對生活的熱忱,抒情言志,既有正能量又兼具韻律之美。
《警世通言》是一部明代刊行的短篇白話小說集,與《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是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高峰之一。為明末馮夢龍所編撰,書中不少篇目是根據(jù)前代、今世的傳說、野史搜集整理而成,內(nèi)容涉及婚姻愛情與女性命運、功名利祿與人世滄桑、奇事冤案與怪異世界等,描述的大多是市民階層的思想面貌、情趣愛好、生活景象等,是中國古
本書從中西方古典戲劇互為參照的宏闊視野出發(fā),運用比較對照的研究方法,濾取元雜劇與古希臘戲劇為具體研究對象,從“停敘”、“幕后戲”、“預敘”、“發(fā)現(xiàn)”與“突轉(zhuǎn)”幾個論題切入,以解讀大量戲劇文本為依據(jù),嘗試就元雜劇與古希臘戲劇敘事技巧展開專題性的比較研究。
本書循著經(jīng)典的文學研究模式(作家—作品—讀者),從情結(jié)心理學、創(chuàng)作心理學、存在主義等跨學科角度深入剖析福爾斯的作品、傳記、日記、手稿等資料,以期揭示創(chuàng)作家的認知心理與作品人物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以及后現(xiàn)代作品與古老的中華文化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本書一百二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涉及《詩經(jīng)》一首詩或多首詩的內(nèi)容、詞語。作者對《詩經(jīng)》的內(nèi)容、語句,信手拈來,娓娓而談,深入淺出,如數(shù)家珍,運用《詩經(jīng)》所蘊涵的深刻思想、廣泛內(nèi)容、完美形式,結(jié)合當代社會的生活、民俗、民風、文化等國計民生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反映了作者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以
“類鑒”,顧名思義,是分類鑒賞。本書即從正反對比、引古鑒今;一字立骨、瑣事凝神;巧編寓言、勸世諷君;寓言(性)傳記、妙揭時弊;情寄山水、物我交融;托名記游、別寓懷抱;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因事生感、托事興諷;主客問答、獨抒憤懣;片言居要、提綱挈領(lǐng);敘事鋪墊、議論點睛;引君入彀、縱騁宏論;金線串珠、形散神聚;白描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