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空間理論作為視角,考察抗戰(zhàn)時期文學空間與小說創(chuàng)作的互動關系。民族戰(zhàn)爭改變了文學活動的外部空間,也改變了文學場域的內部組成?箲(zhàn)時期中國各區(qū)域文學空間隔而不絕,文藝政策、出版制度有同有異。文化人在不同空間中聚合、星散,動蕩輾轉中的文化對流重造了作家、也重造了文學。救亡語境的深化、民間文化的融入、五四精神的沉潛,促進
本書以清末民初的社會變遷與文化思潮為背景,在系統而深入地分析胡適文學思想的現代轉型、胡適的白話思想與白話譯詩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文化心理學、文化社會學、文化翻譯學以及翻譯詩學等理論,聚焦胡適詩歌翻譯的語言嬗變、現代性探源及其翻譯思想,描述了“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生態(tài)對詩歌翻譯的驅動與制約作用,揭示了作為翻譯主體的胡適在翻譯
本書主要運用版本比較研究和文本的跨語言對照研究方法,系統探討了清朝順治七年(1650)的純滿文《三國志通俗演義》刊本、康熙年間的純滿文《三國志通俗演義》翻刻本、雍正年間的滿漢文合璧《三國志通俗演義》刊本以及純滿文《三國志通俗演義》抄本、滿文《三國志》抄本、滿文音寫漢字《三國演義》抄本、滿漢文合璧《三國演義人物圖贊》寫本
本書對“詩可以群”的研究,以孔子的詩學思想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孔子的論述,而是追溯前源,探尋后跡,以詩歌交往傳統作為考察的對象,從先秦禮樂詩歌活動,到魏晉以后的詩歌交往活動,探索詩歌交往傳統在各個時代的具體內涵及其邏輯演變關系,揭示其演變的規(guī)律。
本書記載了作者幾十年的生活歷程,每一章以七言律詩絕句起首開篇書寫了生活的感悟。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再衣食之憂時,葉茂根深的傳統文化成為我們日常陶冶性情,滋潤心靈的訴求。聽小橋流水鄉(xiāng)土鄉(xiāng)音,徜徉田園風光洗凈一身鉛華。該書取材廣泛,有作者生活境遇中的所見所思所感,有對人性的哲思,是作者的心靈畫卷,亦是作者生活中一個又一
名著是一種標尺,標出了文學的高度。名著是一種傳承,維系著文學的命脈。閱讀和欣賞名著,就是尋找一種進入文學世界的路徑,尋找一種標示文學作品的尺度。進入文學的世界,挖掘大師們的寫作密碼,讓閱讀有跡可循,讓創(chuàng)作源遠流長。本書用作家的視角,通過情節(jié)、人物、主題、視角、風格、象征、背景等維度,帶我們走進二十余部世界文學經典,包括
內容簡介/提要 本書是一部鄉(xiāng)土散文集。全書共分為四輯,分別是麥花豆苗禾薌谷穗,以谷物的生長過程來寓意人的生命歷程,構思巧妙。作者以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xiāng)為背景,以時代發(fā)展為線索,真實記錄了四代人的人生故事。既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一輩人.的坎坷經歷,也有當下與孩子的情感交.流。語言流暢自然,富有感情,將時代的變遷與當地的風
內容簡介/提要 本書共分為四輯:第一輯家里家外,通過描寫家庭衣食住行的變化,折射社會的變遷;第二輯書里書外,以書本為載體,反映讀書人的喜怒哀樂;第三輯店里店外,記述作者在工作單位的種種有趣故事;第四輯戲里戲外,講述作者看電影和參加影評組的經歷。作為生于茲長于茲的上海人,作者對上海的印象,都在衣食住行和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jié)
內容簡介/提要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共有五個篇章,分別是時光、親情、鄉(xiāng)音、塵世、行紀。在書中,作者記錄著鄉(xiāng)村與城市變化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既有鄉(xiāng)村寧靜和諧的美麗風光,又有自己與鄰里親友之間的溫情故事,還有生活中的喜樂見聞,展現了其在時代變革中的心路歷程,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的眷戀之情。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共分為六輯:第一輯老家印象,主要通過對故鄉(xiāng)幾處帶有“地標”性質的事物的回憶,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的懷念、熱愛和淡淡的鄉(xiāng)愁。第二輯往事可堪,主要記敘童年、少年時期在家鄉(xiāng)的經歷和見聞,表現小時生活的樂趣,揭示歲月的貧窮艱辛,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輯歲月留痕,主要記敘改革開放后生活和工作的幸福和進步,表現人生的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