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該遺址田野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的總報告,共分上、下兩編。上編介紹了調(diào)查、勘探和發(fā)掘出土的古代遺存,主要包括龍山文化城墻、壕溝、沙洲等大型遺跡,灰坑、灰溝、墓葬、房址、灶、路等各類遺跡,以及陶器、瓷器、石器、銅器、鐵器、蚌角器、獸骨、螺殼等各類遺物,遺存年代涵蓋仰韶時期、龍山時期、東周至
宋朝尚古學者熱衷于金石古器物及其拓片的收藏、鑒賞和著述,形成了集中體現(xiàn)宋朝崇古之風的金石學,深遠地影響了當世及后世中國社會文化的諸多方面,如古文字學、書法、繪畫、風俗和生活方式。本書以跨學科的方法探究宋朝尚古學者的金石學著述、士大夫的好古生活方式、朝廷仿古禮樂器的鑄造以及民間仿古器的普及,再現(xiàn)了崇古之風熏染之下宋朝社會
2011年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烏蘭木倫河流域開展了為期7個月的舊石器考古調(diào)查,并于2013年和2014年對WI10地點進行了試掘。調(diào)查范圍約1200km2,收獲頗豐。調(diào)查共發(fā)現(xiàn)舊石器地點77個,采集石制品近2000件,試掘石制品357件。石制品類型包括石核、石片、石葉、細石葉、工具和斷塊等。石制品原料主要為
本書是作者從考古學的角度對明代藩王陵墓展開的研究專著。明朝實行皇子分封建藩制,除儲君外的皇帝諸子年長后依制封親王并辟藩府于外省,而后世代駐錫。由于子孫繁衍,支派眾多,因而在各地遺留下大量的明代宗室成員墓葬,其中親王陵墓的規(guī)模**,相應的歷史、文物價值也**。明代宗藩墓葬是比較特殊的一類墓葬,在明代考古工作中屬于常見的對
本書為釣魚城遺址第一部田野考古報告集,全面介紹了2004~2019年釣魚城遺址田野考古發(fā)現(xiàn)、收獲和認識,收錄遺址概述1篇、調(diào)查報告2篇、發(fā)掘簡報5篇、研究論文4篇和考古大事記1篇等共計13篇文章。本書作為釣魚城遺址田野考古的階段性成果和總結,相信對于釣魚城歷史文化、宋元(蒙)戰(zhàn)爭史、古代城址考古、古代建筑考古、科學技術
本書全面整理、公布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櫟陽考古隊1980~1981年開展秦漢櫟陽城考古所得的所有發(fā)掘資料。通過集中整理,在《考古學報》1985年第3期已發(fā)表資料基礎上,對1980~1981年秦漢櫟陽城考古所得櫟陽城遺址、東南墓區(qū)、太上皇陵的全部考古資料,在新的資料整理要求下開展全面梳理,在科學編排后,提供給考古學
本文集共收錄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報告、簡報、學術論文等文章38篇,內(nèi)容涉及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來的文物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以及其他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
本書是對漢代壁畫現(xiàn)有研究的全面梳理與系統(tǒng)總結,主要包括地上壁畫文獻的梳理、地下壁畫的類型學研究以及壁畫題材的類別、壁畫的制作與工藝、壁畫的功能等內(nèi)容,并著重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漢代壁畫深入、系統(tǒng)的藝術考古學研究:從學理上界定漢代壁畫概念,科學地劃分漢代壁畫的類型,有效地解讀漢代壁畫的題材與類別,以及梳理漢代壁畫的
北岳廟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08年)。直至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00年)前,北岳廟一直是歷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的場所。1982年2月23日,北岳廟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岳廟主體建筑德寧之殿是我國現(xiàn)存元代木結構中**的古建筑,也是五岳祭祀中規(guī)格**的古建筑
本書是容城縣文物事業(yè)歷史上第一部專業(yè)書籍。共收錄文物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等學術報告16篇,文化、文物研究16篇,附錄3篇。旨在全方面反映文物考古工作者幾十年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為歷史研究人員查找相關資料提供便利,促進文物考古及容城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開展。適用于考古學、文物學、博物館學等相關學科人員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