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以蘇軾文學作品的英語翻譯和英語研究成果為對象,對蘇軾文學作品在海外的翻譯、傳播、接受和影響情況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對蘇軾在海外的傳播趨勢和影響力進行分層闡釋,力圖找到蘇軾文學西傳的相關規(guī)律和走向世界的原因,并構建較為完整的蘇軾文學作品英譯與傳播圖景。該書以蘇軾文學作品的英譯和傳播為典型案例,探索以蘇軾文學作品為
《唐代文學研究》是國家一級學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刊,由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與西北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本刊主要刊發(fā)關于唐代文學研究的學術論文,內容涵蓋唐代文學創(chuàng)作與作家研究(除總體綜合研究外,包括對詩、詞、賦、散文、駢文、小說、俗文學等各體文學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學文獻與史料研究、唐代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研究、唐代文學與其
本輯主要對明代文學各類典型主題展開論述,可分為“文學與文本”“代表人物及其理論”“文學群體與創(chuàng)作共性”“文本形態(tài)與文學生態(tài)”“文獻編纂”五部分,內容涵蓋文本、文體、詩學、群體以及文獻、創(chuàng)作心態(tài)、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等方面的研究。既論及文體建設與文章學意義,又關注性靈派對主題質素的省思及對詩學的推進;既闡釋“七子”派創(chuàng)作的技法與德性
本書以清中期著名學者型文學家王昶為研究對象,通過其文學活動來呈現(xiàn)乾嘉詩學、古文、詞學的特點、面貌及演變趨勢,并考察乾嘉學術對文學的影響。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分別從詩學、古文、詞學三個方面探討王昶的文學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總集編選活動以及交游活動。詩學上,考察王昶對沈德潛“格調說”的繼承與深化,其以唐為宗、兼取宋調的選詩
吳汝綸由桐城派“旁逸斜出”,以調和唐宋、兼容中西的開闊眼光對桐城詩文進行了改造,為其增添了寫照傳聲的現(xiàn)實功能,架起連接古典詩文與社會現(xiàn)實的橋梁。此外,吳汝綸長期致力于教書育人,將自身文學思想施于教育實踐,培養(yǎng)了大批學派后進,為桐城學脈在清末民初這一新舊文化交替時期的延續(xù)、發(fā)展以及中國近代的文化轉型做出巨大貢獻。
本書以當代四川作家的邊地書寫為研究對象,在社會學視野下考察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剖析邊地在接受現(xiàn)代文明時的猶疑彷徨。本書聚焦“傳統(tǒng)依戀”與“現(xiàn)代性焦慮”之間的糾纏現(xiàn)象,通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邊地文化現(xiàn)象管窺當代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問題。
老舍是“人民藝術家”。他出身貧寒,卻登上藝術的榮譽殿堂;他是文學大師,卻不忘對窮人的關照。今天為什么讀老舍?為的便是在充滿同情的敘事中欣賞他那雅俗共賞的語言藝術。是《小麻雀》開啟了中國孩子的童蒙年代,是《我的母親》讓中國的孩子知道了生活的艱辛。本書圍繞老舍的作品,結合他的人生,講述老舍的創(chuàng)作與人生故事。老舍是北京的,是
說起沈從文,免不了提到他的《邊城》,提到翠翠、茶峒、湘西、鳳凰……他的作品構成了幾代人對田園牧歌與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他用唯美的視角筑起湘西山隅水鄉(xiāng)“人性美”的世界,贏得了各界讀者的認同。今天我們讀沈從文,不但要讀他的作品,還要讀他的人生,讀他充滿人性美的邊城世界。
人間浮萍:今天如何讀蕭紅(今天如何讀經(jīng)典)
本書由盧曼的系統(tǒng)論出發(fā),考察德國漢學家自19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國的中國文學研究相當于一個自主的功能系統(tǒng),按照自身程序生產(chǎn)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將“文學中國”建構成一個共同演化的意義世界。本書力圖從德國內部視角去描述這一系統(tǒng)的總體運作,從元理論層面去觀察它對中國文學材料的選擇、加工程序,以及融入更大的西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