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北朝(含十六國與南朝)歷史研究論文集,共收錄21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視角對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進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幾年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
本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道”“生”等22個重要思想范疇進行了現代詮釋,展現了中國傳統(tǒng)范疇的合理思想成分在現代學術背景下的理論價值和應用途徑,使傳統(tǒng)智慧的古老“神韻”轉化成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時代“新聲”,具有新的解釋功能和啟發(fā)意義。
這是一部關于西漢200多年鮮活歷史的寫真集。作者遵照“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講述了從高祖劉邦開基到王莽篡位的整個過程,通過明君強國、昏君弱國的具體事例,講述了英明君王治理國家、造福百姓的重要作用。
政治史素來是清史研究的主干,近年來在社會史和美國“新清史”的沖擊下又開始發(fā)生重大變化,故而對清代政治史研究成果的論述將是本課題研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包括兩個主要部分,一是海上絲綢之路(即中國和中國以外各地區(qū)的海上聯系)的研究,一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即中國以外,但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各國和各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文化情況的研究。本書是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論文集,時間和地域跨度較廣,論題有關海外貿易、地緣政治等。展現了一種全球史的視角,為“海上絲綢之路”
本書以文化為中心,從考古學的視角展開討論。主要包括幾個方面:說明考古學視角的獨特性;介紹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演變,尤其是文化現代性的誕生(解剖學上現代人的文化),探索人類文化的獨特性;從農業(yè)起源與社會沖突出發(fā)探討文明起源過程,側重探討中國文明起源;關注文化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影響,結合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探討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問
本書以問題為中心,采取學科交叉的視野,揭示英語世界中的《春秋左傳》研究在西方現代史學、近代天文學、現代語言學、**社會科學理論(口頭詩學理論、后現代史學)等影響下產生的積極成果及其意義。本書利用中英文原始文獻,在西方學術背景下展開對中國經典《左傳》的英譯與域外左傳學的研究,在闡釋英譯本的學術特點與域外研究的學術話語體系
本書收錄了羅振玉《集蓼編》《扶桑兩月記》《五十日夢痕錄》《本朝學術源流概略》四篇著作。通過自述的形式,概述了羅振玉的生平經歷,并包含了羅振玉對清朝學術源流的論述,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羅振玉其人及其學術主張。
《宋史研究論叢》是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創(chuàng)辦的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一份學術論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學術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觀點”,主要刊發(fā)宋史領域學術論文,兼及遼夏金元史。此為第27輯,收錄34篇學術專論,分為宋金元經濟史研究、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社會史研究、宋代社
中國古籍中保留了很多涉及長白山地區(qū)自然災害和賑濟的資料,以清代為最,不僅存世文獻數量可觀,而且體系嚴整,記載翔實。近代以來,西人入華,帶來工業(yè)模式下的新型賑濟之法,國人亦積極回應,探尋兼顧中西的道路。編者檢索古籍,兼及近代西人著述,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同時參考域外中文資料,努力將目所能及的各類信息進行匯編、點校,希望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