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是根據我國近年稅制改的實踐,為適應財經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在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稅法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成果上,結合編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而編寫的。主要內容包括稅法概述、增值稅法、消費稅法、企業(yè)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土地增值稅法、房產稅法及其他小稅種法和稅收征收管理法。本書突出反映我國稅制改革的**動態(tài),優(yōu)
《中國職工狀況研究報告(2020)》發(fā)布了中國職工狀況最新指數,反映了中國職工在就業(yè)、收入分配、養(yǎng)老保險、安全生產、職業(yè)衛(wèi)生、集體勞動爭議、新聞話語等領域的最新狀況,并對新冠肺炎疫情下職工工作與生活狀況、非公企業(yè)職工狀況與工會工作、農民工勞動權益的工會效應、京津冀地區(qū)農民工群體就業(yè)質量現狀、建立職工勞動安全權益定期協(xié)商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標志著社會建設從管理走向治理的模式轉換。作為新的社會建設模式,社會治理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厘清治理之道。社會權力關系的調整、社會行為機制的革新和社會道德圖式的改變都建立在深厚的政治哲學基礎之上,也內生著新的政治哲學訴求。面對社會治理,我們必須回答以下根本性問題:社會治理的理念源從何來;社會
一直以來,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群體之間的健康差異是健康社會學領域的核心議題。本書利用近年來收集的大型社會調查數據系統(tǒng)分析了當前中國社會“地位綜合征”現象的特點及其形成機制。書中首次通過對多項大型社會調查數據和多重健康指標的分析,系統(tǒng)考察了當前中國社會的“地位綜合征”現象,并進一步探索了其可能的中間機制。相應地研究發(fā)現對于我
發(fā)達資本主義經濟體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fā)生了以全球化、金融化、新自由主義化為典型表現的重大結構性變化,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積累危機。筆者在研究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過程中,發(fā)現在它初露端倪之際,已經有西方學者注意到這類現象,并持續(xù)展開系統(tǒng)性研究。本書是筆者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對這類學者經典文獻的譯文匯編,一共分為四篇。其中
公共風險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必須面對的風險。本書從個體和社會的角度分析了風險社會的特性,系統(tǒng)地梳理了社會視角的風險社會理論和個體視角的風險認知理論及相關研究,分析了如何使個體成為風險共同體成員的機制。此外,本書也從多個方面研究了不同類型風險下人們心理和行為的特點,包括對不同類型風險的認知及風險治理等。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作者系長期從事社會工作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學者和專家,他們深入實際,調查并總結社會工作宏觀與微觀的實踐經驗,推動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論文不僅代表了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的最高水平,也體現了社會工作教育者、實踐者和研究者的現實關懷,而且對于推動中國社會福利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新時期社會政策與社會治理的理論與實
本書是由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專業(yè)學術集刊,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紅色文化、區(qū)域文化、文化史、馬克思主義文化與社會科學、海外中國文化、國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等。
“五老”調解和“衍生案件治理”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蒲江實踐,是訴源治理內外兩個維度的治理樣本。本書是四川省蒲江縣人民法院在“五老”調解與衍生案件方面的工作成效與經驗的集中展示。全書分為學術研討篇、實務探索篇、“五老”調解實踐篇、衍生案件治理篇、專題報告篇、典型案例篇、制度機制篇七個部分,既有深入的理論探究,又有獨特的
本書圍繞行政權力運行公開、重點領域信息公開、依申請公開、政策解讀與回應關切、政務公開保障機制等五個方面,對山東省39家省直部門、單位,16家市政府和137家縣(市、區(qū))政府的政務公開工作進行了評估,分析了全省政務公開工作進展情況,并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從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政府信息公開指南、依申請公
本書基于2019年“新時代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狀況調查”數據,分析特大城市社會階層的分布狀況、不同階層之間的社會流動狀況,著重從階層流動、職業(yè)流動、地域流動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社會結構變化過程中不同階層的經濟狀況、價值觀及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相關差異,具體包括特大城市居民在住房、收入及消費狀況、社會網絡、社會參與和居民獲得感、
農轉居社區(qū)作為一種獨特的社區(qū)類型,是政府主導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結果。農轉居社區(qū)轉型主要表現在經濟、組織、社會、文化四個層面。在轉型機理上,農轉居的過程就是交換、轉換、認同與融合的過程。農轉居社區(qū)治理一方面要構建和完善社區(qū)治理體系與多元共治格局,另一方面要提升社區(qū)治理的能力和效果。
馬克思主義研究,要正本清源,返本開新。問題在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本”,何以能回到這個“本”上。雖然這是個充滿爭論的話題,但換個視角,“本”不是也有“文本”的意思嗎?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本”,唯一正確的路徑恰恰是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文本,回到經典著作中。在和經典作家跨越時空的對話中,探尋思想理論的原本,并以此為起點將現實問
本書從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的創(chuàng)辦和教育內容入手,深入探討20世紀初以楊度、汪精衛(wèi)、胡漢民、朱執(zhí)信為代表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在該校的學習情況,重點剖析其國家觀念的形成與留學教育的內在關聯,厘清新的國家觀對其政治主張與活動的影響。
在“上海都市社區(qū)調查”2018年社區(qū)觀測數據和2019年家戶追蹤數據的基礎上,本書立足于上海,采用社區(qū)、家庭、個人的多層次框架,聚焦當代中國大都市的社會生活與基層治理兩大核心議題,全面刻畫了當代中國大都市社會生活與基層治理的各個側面。本書采取整體性的分析視角,內容幾乎涵蓋當前社會生活與基層治理的所有重要方面,如住房、就
《政治人類學評論》是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政治人類學研究所(籌備)主辦的國內第一份政治人類學專業(yè)集刊;旨在緊扣“權力-權利”互動博弈邏輯,運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論等“三位一體”的扎根理論方法論,展開交叉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本書為第11輯,主題內容包括草場生態(tài)補償、中越邊民通婚、新疆回族移民、
本書通過對北一輝和吉野作造思想來源、思想形成的環(huán)境和思想的內部矛盾性的分析,反映當時日本社會思想的走向和內部矛盾。通過本書,讀者能更清楚地了解日本一戰(zhàn)前后對外政策轉向背后的思想根源,從而警惕、批判、避免其錯誤思想復燃,維護和平。
本書的作者們都是親歷了大型入戶問卷調查的督導。他們以敘事的方式講述了自己在調查過程中的各種經歷、應對之策和深層思考。由于寫作風格存在差異,他們的敘述或激蕩人心,或平平淡淡。不過,正如本書的編者們在每部分的點評文章里所闡述的,穿透督導們的敘事表象,讀者可以慢慢地把內心那些結構化的調查專業(yè)知識與靈活多變的調查現場聯結起來,
晚清至民國初期,中西文明劇烈碰撞交匯,在政治衰敗、動蕩與混亂之下,民眾生活世界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動?西力東漸、洋貨流行給人們的生活及觀念帶來哪些影響?人們怎樣應對這些變化?孕育了哪些新生活方式、新追求和新觀念?本書圍繞這些問題,運用檔案、方志、日記、筆記小說、報刊、外國人游記等豐富的歷史資料,從城鄉(xiāng)生活環(huán)境、消費生活、城市
廣西民間獨特的傳統(tǒng)訴訟觀念,對于維護鄉(xiāng)村社會的和諧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今天,在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其與現代司法理念在價值取向、現實利益、終極目標等方面的共通性應該得到發(fā)掘和利用。本書密切結合和諧鄉(xiāng)村的實踐和理論,通過對廣西民間進行實踐考察,把握廣西民間傳統(tǒng)訴訟觀念的基本特點與內容,并發(fā)掘其與現代法治理念的共性與一致性,從而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