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畜禽繁殖與改良和豬的生產與經營兩部分,包括復習內容、要求、題型示例和參考答案。并附有近兩年河南省對口升學考試的試卷和答案。
本書內容有:農作物生產技術、林果生產技術、2008-2009年試題及參考答案。
本書為2010河南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對口升學考試復習指導叢書之一,主要內容有:植物生產與環(huán)境、農業(yè)生物技術和參考答案,同時還收錄了近兩年河南省中等職業(yè)學校畢業(yè)生對口升學考試種植類基礎課試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動物疾病病理診斷學》重點介紹了動物疾病的病理解剖學診斷的科學技術及方法,以主要篇幅對各種動物具體疾病的病理剖檢特征進行了描述,并增加了許多動物疾病的試驗研究性病理發(fā)展過程特征的描述,不但為廣大動物疾病臨床工作者提供了動物疾病的病理診斷依據,而且為動物疾病病理研究者提供了科學研究方法。本書共15章,第一~四章為動物疾病
《堆肥微生物原理及雙孢蘑菇栽培》內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著重介紹堆肥的生物學原理,包括堆肥的生化過程、堆肥動力學、堆肥過程中的物質與能量平衡、堆肥微生物學、堆肥中的微生物學研究方法、堆肥中物質的降解與轉化、堆肥腐熟度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研究進展;下篇內容將堆肥技術與雙孢蘑菇栽培技術結合起來,在介紹食用菌生物學知識和菌種制作
本書內容主要包括林業(yè)生物技術概論、細胞工程(工廠)原理、植物細胞工程、林木良種繁育工程、基因工程原理、林木基因工程技術、林木轉基因新品種培育、轉基因生物安全性及其評價與管理、林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有用次生代謝生物技術共10章。全書內容根據教學規(guī)律,循序漸進、由淺人深,總結和融入了作者多年從事教學與科研的經驗和成果,既有
《中國農村信息化發(fā)展報告(2009)》將圍繞發(fā)展這一主線如實描繪出2009年我國農村信息化發(fā)展的全面風貌!吨袊r村信息化發(fā)展報告(2009)》圍繞農村信息化的基礎建設情況、應用進展情況、部委推進情況、地方探索情況以及基層調研展開,同時,在對農村信息化的建設和發(fā)展進行總結和分析基礎上,借鑒專家視點,《中國農村信息化發(fā)展
本書共20章,包括育種目標、種質資源、作物繁殖方式及其育種特點、傳統作物育種理論與方法、生物技術育種理論與方法、抗逆性和品質等性狀育種方法、區(qū)域試驗與良種繁育、作物育種田間試驗技術等。本書是農業(yè)學科本科生專業(yè)基礎課教材,同時也可為研究生、教師、科研院所及其他相關學科工作人員參考使用。
本書收錄福建農林大學植物病毒研究所科研人員及其指導的研究生、博士后發(fā)表的有關水稻、甘薯、馬鈴薯、甘蔗、煙草、番茄、水仙、香蕉、柑桔等植物病毒及其他病毒的診斷、監(jiān)測與控制的病理學與分子生物學原創(chuàng)性論文,其中一些基本理論和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并被國內外同行引用,在生產上、學術上都有重要意義,集成出版會有重要科學價值。
本書收錄福建農林大學植物病毒研究所科研人員及其指導的研究生、博士后發(fā)表的除植物病毒外的有關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及其致病、流行、監(jiān)測、防治的病理學與分子生物學原創(chuàng)性論文;為適應農業(yè)生態(tài)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需要,本所從2000年起還開展了植病經濟學和植病生態(tài)經濟學的研究,并招收了研究生和博士后,該領域發(fā)表的部分原創(chuàng)性論文也被收錄
本書由園藝產品品質構成的化學成分、采后生理、采后病害及控制、采前因素對園藝產品貯運性的影響、采收與采后商品化處理、運輸、貯藏方式與管理、果品貯藏、蔬菜貯藏、花卉產品的保險與貯藏等10章構成,涵蓋了果品、蔬菜、花卉等產品采后成熟衰老、品質變化的規(guī)律和影響因素,以及對其控制的技術、條件與設施等。前7章系統地反映了相關的基礎
本書共8章。緒論和第1~3章分別論述植物害蟲檢疫概念及發(fā)展歷史、植物害蟲檢疫的生物學基礎與風險分析、植物害蟲檢疫檢驗與檢疫處理的原理與方法等。第4~8章,分別介紹了我國公布的主要檢疫性害蟲的形態(tài)鑒定特征、分布、危害、生物學特性、檢驗檢疫技術以及檢疫處理與防治方法。每章附有指導學習的導讀、鑒別近似種的檢索表和一定數量的復
本書包括緒論、園藝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理論基礎與基本技術、園藝植物脫毒與離體快速繁殖、園藝植物種質離體保存與無性系變異篩選、園藝植物的細胞工程、園藝植物的染色體工程、植物基因工程的基礎知識與技術、園藝植物基因的分離與克隆、園藝植物遺傳轉化載體的構建、園藝植物遺傳轉化、轉基因技術在園藝植物育種上的應用、園藝植物的分子標記、園藝
《中國苦蕎》主要對苦蕎的生物學特征、起源分布與進化、種植資源及遺傳育種、高產栽培技術、主要營養(yǎng)及活性成分、苦蕎黃酮的提取、分離及鑒定、藥理及臨床研究、傳統食品、營養(yǎng)及保健食品開發(fā)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本書作者長期致力于花生根瘤菌的基礎及應用研究,先后承擔了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歐盟框架項目。應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系統地揭示了花生根瘤菌的遺傳多樣性、系統發(fā)育及分類地位。針對“天府”花生系列品種,以及四川花生種植區(qū)酸性及石灰性紫色土特點,闡明了花生根瘤菌的有效性和競爭性與花生品種、土壤養(yǎng)分條件的最佳匹配
本書是Springer出版的植物病害流行學英文材料TheEpidemiologyofPlantDiseases(SecondEdition)的中譯本。內容基本包括了植物病害流行學的方方面面,主要涉及病害診斷、病害評估和產量損失、病原毒性和抗藥性變異、病原真菌侵染策略、植物抗病性、病原傳播、病原群體動態(tài)、病害流行時間動態(tài)
全書分為植物保護學基礎理論和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兩大部分,系統介紹了麥類作物、水稻、雜谷類等作物病蟲害的鑒定診斷、發(fā)生規(guī)律、預測技術與綜合治理,并附有病蟲形態(tài)、危害狀插圖。章末附有復習思考題,書末列有相關參考文獻。本書是高等農業(yè)院校非植物保護專業(yè)“植物保護學”課程的統編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專業(yè)該課程教學的選用教材,同時也是農
本教材為新形態(tài)教材,內容翔實,文字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共插入500余幅病理圖片,均鏈接有二維碼,掃描后可呈現高清圖片。其中,部分病變較為復雜的圖片配有語音解釋說明,可更加直觀地展示病理形態(tài)學的特征。本教材除緒論外,共二十章。第一至六章介紹基本病理變化及腫瘤病理,為認識動物疾病的病理形態(tài)打基礎;第七至十三章介紹器官系統病
本教材以闡明飼料的化學組成、轉化規(guī)律及動物營養(yǎng)需要之間的關系為目標,系統地介紹了飼料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術。其結構體系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飼料營養(yǎng)價值評定方法、飼料化學成分與營養(yǎng)特性、飼料配合的原理和方法,并適當增加飼料加工、貯藏對飼料品質的影響。全書內容按連貫性、易教性和易讀性原則,分為12章,每章結束后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農業(yè)植物病理學(華南本)(第2版)》共19章:糧、油、蔗、煙、麻病害5章;熱帶、亞熱帶果樹等病害9章;蔬菜病害4章;草本蔬果類蔬菜(植物)災害性病害1章。本書詳細論述病害共156種,有重要病原物插圖111幅,原色癥狀圖102幀,以便讀者實際應用時對照識別。書末附有“漢英拉植物病害及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