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塞詩集》二卷,明末毛氏汲古閣抄本。八行十八字,細黑口,四周雙邊。一冊。明毛晉跋、清黃丕烈校并跋。因周賀為僧時日長而還俗為士人時日短,載籍中多以“清塞”稱之,其詩集亦曾以“清塞”為名傳世,此本為明末汲古閣主人毛晉所編,根據(jù)《唐僧弘秀集》及坊刻周賀。《明毛氏汲古閣抄本清塞詩集(附出版說明)》還附出版說明。
《孫犁全集(修訂版)》收入已發(fā)表、出版的孫犁作品和目前能夠搜集到的佚文、書信等,編為十一卷: 第一卷《少年魯迅讀本》《荷花淀》《蘆花蕩》 《囑咐》《采蒲臺》 第二卷《村歌》《鐵木前傳》《農(nóng)村速寫》《津門小集》 《白洋淀之曲》《耕堂雜錄》 第三卷《民族革命
二月河帝王小說系列
以《古本戲曲叢刊》為底本,豎排繁體形式校點整理。 勸善金科 清乾隆間張照據(jù)舊本改寫,敷衍目連救母故事,主要取材于明代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記》,但將歷史背景改為唐代中葉,并穿插有李希烈的叛亂及顏真卿、段秀實殉節(jié)等關目。 升平寶筏 張照編寫,敷衍玄奘取經(jīng)故事,劇情主要依據(jù)吳承恩《西游記》小說,也參照元吳昌齡《唐三
除了纂修方志,我國對地方文獻尤其是詩詞文賦等文學作品的搜集匯編有著良好的傳統(tǒng)。尤其是明清兩代,各地府州縣鎮(zhèn)積極整理本地藝文,產(chǎn)生了大量的地方詩文總集。民國時期,戰(zhàn)亂頻繁,但地方文獻整理之風未衰。直到現(xiàn)在,各地也在不遺余力的搜集地方文獻;诖,我們將歷代地方詩文總集分輯陸續(xù)出版,此次將230多種匯為一編,涉及20多個省
《全元賦校注(套裝1-10冊)》是一部經(jīng)過?薄⒆⑨尩氖珍洭F(xiàn)存元賦的文學總集,在充分吸取北京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纂《全元文》的輯佚、?背晒A上,進一步擴大輯佚、?钡姆秶,搜集現(xiàn)存元賦(暫不收錄與賦體相近的辭、頌、操、連珠、七體等),予以增輯、?薄它c,加以語詞注釋、修訂作者小傳,形成一部便于今人使用的新的整
成書于五代后蜀廣政三年的《花間集》,由后蜀趙崇祚編選,是中國詞史上第一部文人詞總集,對歷代詞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花間集》的傳播史上,出現(xiàn)了較多的版本。其古本有“南宋三刻”,即紹興十八年晁謙之刻本,淳熙末年鄂州刻本及開禧刻本。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版本在此三種古本的基礎上遞嬗而成,其版刻和校勘質(zhì)量參差不齊。本書所
《古本戲曲叢刊(四集套裝共40冊)》將1958年出版的《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以精裝本形式出版。全書專收元、明兩代的雜劇,包含雜劇總集8種。元代雜劇為《元刊雜劇三十種》,明代為《古雜劇》《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古名家雜劇》《雜劇選》《陽春奏》《元明雜劇》《古今名劇合選》。
本書被譽為印度國寶級文化遺產(chǎn),是印度文化的源頭,對語言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對整個南亞地區(qū)和宗教都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jù)著崇高的地位。全書共分八卷,《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國篇》、《美妙篇》、《戰(zhàn)斗篇》(上)、《戰(zhàn)斗篇》(下)、《后篇》。全集由國內(nèi)著名文學家季羨林翻譯。因季老對梵
《歌德全集(40種套裝48冊)》收錄的作品或文本按體裁劃分,同時又按照編年體編排,并收錄重要作品的初版或異版,全面呈現(xiàn)歌德的創(chuàng)作思想與生命歷程,代表目前歌德全集編制的*高水平;評述箋注詳盡,規(guī)模龐大、提供眾多辨證,實乃歌德研究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