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某些篇段成于戰(zhàn)國時期,至西漢整理成文,《漢書·藝文志》載有“《黃帝內經》十八卷”。西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類編其書,序云:“《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這說明《黃帝內經》一直分為兩種相對獨立的書籍流傳,一種名《素問》,一種名《針經》!夺樈洝芳础鹅`樞》的初名,在流傳過程
《圖注八十一難經》,又名《圖注八十一難經辨員》。四卷。明張世賢撰,明刻本!峨y經》一書,歷代學者大都給以很高的評價。宋代蘇軾說:“醫(y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皆法!彼未t(yī)學教育規(guī)定《難經》為必讀醫(yī)籍,醫(yī)生資格考試,首場考“三經大義”,《難經》為之一。當時稱《內經》《難經》和《傷寒論》為大經,稱《巢源》《千金翼方》為小經。
《金匱要略闡義》四卷,清·汪近垣著,咸豐十年(一八六〇)鈔本,現藏于南京圖書館。作者汪近垣,江蘇儀徵人,清代道光、咸豐年聞名醫(yī)。幼習儒業(yè),工書法,尤長隸書,同時拜于本縣名醫(yī)李炳門下。李炳字振聲,號西垣,行醫(yī)于楚、越、江、淮問,晚年多寓邵伯鎮(zhèn)、瓜州北湖。著有《辨疫瑣言》《金匱要略注》《西垣診藉》等。李炳是專執(zhí)經方的名家,
《傷寒論輯義》七卷,丹波元簡著。丹波元簡(1755-1810),字廉夫,曾習儒業(yè),后繼父業(yè)以醫(yī)仕幕府,是日本近世漢方醫(yī)學考證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素問識》《素問記聞》《難經疏證》《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傷寒論輯義》《脈學輯要》《觀聚方要補》等。本書據1935年“聿修堂醫(yī)學叢書”影印本影印。卷首錄1935年中西書
本書為古籍影印本,底本為黃竹齋先生在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整理印行的《傷寒雜病論讀本》。該書由章炳麟題簽,書前書后有黃竹齋先生的印章。書寬16厘米,長28.5厘米,共分4冊,為大字鉛活字印刷,繁體豎排,內文白紙,封皮棕色紙(類牛皮紙),線裝,印刷精美,裝幀古樸。黃氏自1923年前即搜羅眾論為“一以貫之”之《傷寒雜病
皇漢醫(yī)學叢書(十四冊)
涪陵古本是20世紀30年代后發(fā)現的《傷寒雜病論》抄本,1934年根據抄本印刷了少量石印本,但流傳不廣,見之者少,該書傷寒部分為《唐本傷寒論》,雜病部分是在《金匱要略》基礎上從《脈經》《千金方》中選取有關內容增補而成。涪陵古本對深入研究《金匱要略》學術思想有一定參考價值。
中醫(yī)抄本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中醫(yī)古籍珍稀抄本精選叢書精選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和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所藏眾多抄本中有價值者53種,年代以清代為主,在內容上注重選擇臨床各科和臨床醫(yī)案類,以突出本叢書的實用性、學術性和可讀性。所選各抄本十分珍貴,均為古代無刻本,現代又無排印或影印者,整體上內容完整,版式清晰,不少抄
國學經典,精心設計、精致美觀,燙金工藝皮面精裝;裝幀精致結實耐用,鎖線精裝隨意翻閱不掉頁;原著正版精讀原典,配備原文+簡明的注釋和白話新解;精美插圖,書中穿插大量圖片,題解+注釋+語譯,為閱讀增添興趣。
《難經》又被稱為《黃帝八十一難經》,是對《黃帝內經》及上古醫(yī)論中論而未詳、未明之理進行探求的著作。本書流傳坎坷,幾乎湮沒于世。國內諸多版本流傳局限,難以尋覓,國內中醫(yī)和史學研究學者因其版本難集而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