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成立于1864年,是世界十大植物標本館之一,目前由6個標本室(A、AMES、ECON、FH、GH、NEBC)組成,館藏植物標本500余萬份,其中有模式標本10萬余份,特別是有中國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1萬余份(含主模式、等模式、后選模式、等后選模式、新模式、等新模式、附加模式、等附加模式、合模式、等合模式
書中所收錄的模式標本是在同一學名下(種、亞種、變種、變型)遴選出1份或2份(雌株和雄株標本或花期和果期標本)重要的館藏模式標本,經(jīng)整理并掃描后編撰而成《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館藏中國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集》(共11卷)。 全套書共收有模式標本5459份,含1405份主模式、2842份等模式、12份后選模式、48份等后選模式
《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館藏中國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集(第7卷)》包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衛(wèi)矛科至獼猴桃科的模式標本(翅子藤科、省沽油科和茶茱萸科排在第6卷,鼠李科編排在第5卷),共479份,含133份主模式、236份等模式、2份后選模式、3份等后選模式、1份新模式、33份合模式、65份等合模式、6份等副模式,隸屬于14科
本書共收錄延邊地區(qū)野生植物209科2035種(其中,地衣類和苔蘚植物7科7種,蕨類植物21科73種,裸子植物3科19種,大型真菌43科361種,高等植物96科1466種,引種栽培及半野生植物39科109種),每種植物項下記述有正名、別名、學名、形態(tài)、生境、分布、用途等7個方面內(nèi)容。
該書是作者以通俗易懂且不失學術描繪的解說,編寫成即可以作為科普資料,又可以作為《植物分類學》《藥用植物學》專業(yè)的參考教材和有關課程的實習指導用書,還可以作為廣大植物學工作者、中藥材工作者等與生態(tài)建設、植物保護、植物資源開發(fā)有關工作者研究與學習的綜合性工具書。
本書在大量野外采集標本和拍照的基礎上,記錄了阿拉善地區(qū)植物93科388屬913種,其中,蕨類植物6科7屬13種,裸子植物3科5屬14種,被子植物84科376屬886種。按照《中國植物志》進行了系統(tǒng)排列,同時參照《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對部分植物科屬種名進行了修訂,每個植物種配有特征描述、生態(tài)類型及分布區(qū)域,以
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加那利群島的植物資源。內(nèi)容包括:加那利群島自然概況、名稱、學名、同義名、形態(tài)特征、地理分布、生境、海拔、植物栽培及相關文獻。部分植物的利用也包括在內(nèi)。本書英文版圖書,共兩卷。卷一包括石松、蕨類植物21科30屬63種;裸子植物3科4屬8種1亞種;被子植物71科275屬854種(含變種和亞種);第二卷收錄了
《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導論(英文版)》收錄了我國植物園遷地栽培的植物15812種,隸屬于312科、3181屬。包括蕨類植物59科168屬835種,裸子植物12科53屬299種,被子植物241科2960屬14678種。每個科內(nèi)按屬、種拉丁名字母順序排列,并附有代表種的彩色照片。
《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館藏中國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集(第4卷)雙子葉植物綱(3)》中的采集人根據(jù)《中國植物標本館索引》(傅立國,1993)書寫,采集地根據(jù)《中國地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地名索引》(國家測繪局地名研究所,1995)書寫。本套書是一部研究與鑒定中國植物的重要著作,可供國內(nèi)外植物分類學者及有關植物學科研、教
本套書是一部研究與鑒定中國植物的重要著作,可供國內(nèi)外植物分類學者及有關植物學科研、教學和生產(chǎn)部門人員參考!豆鸫髮W植物標本館館藏中國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集(第5卷)雙子葉植物綱(4)》包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科和鼠李科的模式標本,共537份,含170份主模式、174份等模式、1份后選模式、5份等后選模式、60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