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項元汴撰。介紹作者生平所見所藏朱元明渚窯名瓷83器,并一一為之圖解,圖施彩繪,區(qū)分類聚,勒成十冊。本書基于英國卜士禮對于該書的解釋說明進一步敘述中國瓷器概況。
本書介紹中國歷史上共計46個瓷器窯口,是目前世面上唯一一本較完整的瓷窯圖書。根據(jù)作者在中國古代藝術文化領域的研習,將窯口特點總結成詩文的形式,方便讀者和相關愛好者進一步記憶與學習。全書圖片約90張,清晰呈現(xiàn)了歷代名窯中的經(jīng)典名作。書中不僅根據(jù)考古及發(fā)掘對瓷窯深入剖析,還不乏記載了與瓷窯相關的歷史傳說。對于讀者和相關愛好
2017年正值張元濟誕辰150周年,為此上海圖書館將館藏張元濟往來信札全文影印。內(nèi)容上,接受張元濟信札的約有一百四十五人,寫信給張元濟的約有三百五十人。其中清朝遺老沈曾植、陳三立等,民國高官熊希齡,實業(yè)巨子盛宣懷等與張元濟往來信札均有收錄。時間上跨越了晚清、民國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本書以上海市所轄行政區(qū)劃為制圖區(qū)域,涵蓋19個區(qū)(縣),內(nèi)容包括:文物工作和文物狀況概述、序圖、文物地圖(專題文物圖和市、縣文物圖)、重點文物圖、文物單位簡介、文物單位索引。
隋唐長安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今西安市區(qū)。本書稿分上、下二冊,上冊為文字部分,闡述長安城考古勘測與發(fā)掘過程、出土文物信息、現(xiàn)存規(guī)模等,下冊配以黑白圖版和彩色圖版,圖文并茂。本書稿由西安市大明宮遺址保管所組織編寫并整理。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九州出版社與廈門大學出版社又聯(lián)合出版了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策劃編輯、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陳支平教授主編的《臺灣文獻匯刊》,由于時間與篇幅等因素的局限,尚有許多知見的有關珍稀史料未能一并編入。本《續(xù)編》編纂之體例,一如《臺灣文獻匯刊》。全書分為:“詩文別集”、“平臺、撫臺文獻史料”、“臺灣輿志風俗”
本書稿選編了20世紀上半葉*有影響力且至今較少刊印的藝術類畫報,內(nèi)容涵蓋了攝影、美術、戲劇等類別。這些畫報生動、鮮活地記錄了從晚清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段時期內(nèi),上海乃至全中國的藝術人文生態(tài),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文化的演進脈絡和社會風尚變遷的路徑。
《國學禮樂錄》·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清朝李周望、謝履忠同撰。周望字渭湄,蔚州人?滴醵〕筮M士。履忠字方山,昆明人?滴豕镂催M士。是編乃周望官祭酒、履忠官司業(yè)時所輯。自孔子世系,及先賢先儒列傳,列朝祀典,禮樂圖譜,并石鼓潘迪音訓,而以祭酒、司業(yè)題名終焉。所列頗多疏漏,如祀典中既載晉泰始七年皇太子講經(jīng)釋奠,而元康三
《奇姓通》為姓氏傳記類書,由明代學者夏樹芳輯,陳繼儒校。全書共十四卷,含上平、下平、上聲、去聲、入聲各兩卷,復姓四卷。主要搜錄歷史上稀僻姓氏者傳記,書前有小引、序、跋九篇。此為明天啟四年夏氏宛委堂刊本。目錄包括:奇姓通小引(薛敷政撰)、奇姓通序(朱之蕃撰)、奇姓通序(周延儒撰)、奇姓通小引(文震孟撰)、奇姓通序(王命新
《金石索》清代金石學著作。一部綜合性古器物圖譜,共12卷,金索、石索各6卷。清馮云鵬、馮云鹓同輯。本書采用的是雙桐書屋藏板。清道光16年跋刊,1836年此書清刻本已很少見,現(xiàn)在常見的大多是民國時候的石印本,本選題采用的晚清版本較之民國版本更加接近于作者的原始版本,真實反映當時官方及民間的金石藏品,有案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