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作為語言的精華、文明的積淀、歷史的縮影、智慧的結晶,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作者依托二十四史,對于本紀、世家、列傳等以及相關文人筆記、歷史小品等凡有涉歷史的文字記載作了一番鉤沉探奧,在浩如煙海的成語世界里,采擷能代表各個歷史時期的成語近千則,以通史的框架,用成語故事的形式,敘述中華遠古至清末的悠長歷史。為了
《河南藏甲骨集成》(共6卷,整理甲骨約3000片)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重點資助項目和“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該叢書旨在將分藏于河南各地博物館中尚未面世的甲骨文進行系統(tǒng)整理出版,為古文字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價值極大。叢書的前兩卷《開封博物館卷》《周口關帝廟博物館卷》分別入選2021年度、2023年度國家出版
本圖集是“蜀道文化出版工程”中蜀道文明研究成果的整理成果之一。蜀道是人類筑路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跡,是古代最有影響和最繁忙的文化與經(jīng)濟交互傳播的道路之一,是跨越西南與西北最活躍、最興旺的商貿通道,是中原和西南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紐帶,是古蜀人不畏艱險、開拓進取精神的象征。以金牛道為代表的蜀道延續(xù)到今天,已是一條
《隆慶昌平州志》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昌平州志,崔學覆纂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刊行。崔學履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官至尚寶司少卿,多次伴駕至昌平視察崔學履。嘉靖四十三年(1564),昌平知州曹光祖請崔學履編修州志。崔學履“考索群集,訪求故實,凡切于州者,備載無遺”。四年之后該志完成,由曾參與編修《承天大志》的
本書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兵f片戰(zhàn)爭后,閉關鎖國已久的中國在屈辱中重新打開國門。眾多外國人出于不同目的來到中國,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留下來大量日記、紀行、見聞、考察報告。近年來,此類
本書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鴉片戰(zhàn)爭后,閉關鎖國已久的中國在屈辱中重新打開國門。眾多外國人出于不同目的來到中國,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留下來大量日記、紀行、見聞、考察報告。近年來,此類
《吳越春秋》,漢趙曄著,主要記述春秋末期吳越二國之事。前五篇為吳事,起于吳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為越事,記越國自無余以至勾踐稱霸及其后人,注重吳越爭霸的史實。該書鈔撮古史,編年記事,記載較詳,頗可補《國語》《左傳》《史記》之不足。此次影印,以國家圖書館藏元大德十年紹興路儒學刻明修本為底本。
《越絕書》十五卷,漢袁康撰。該書內容以春秋末年至戰(zhàn)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譽為“地方志鼻祖”。此次影印,以國家圖書館藏張佳胤雙柏堂刊本為底本,此書曾為雙鑒樓主傅增湘舊藏。
本書所選用檔案全部來自江西省檔案館館藏,主要內容包括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動員委員會、江西省慰勞抗戰(zhàn)將士委員會、江西省各界民眾抗敵后援會等機構關于勞軍的組織宣傳、捐資捐物、書信慰勞及各界民眾抗敵等。所收錄檔案時間自1938年起至1944年止,共79件951頁。
《(光緒)余姚縣志》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扉頁有牌記“光緒廿五年秋九月刊成”字樣,書前有周炳麟序、邵友濂序以及孫德祖所撰凡例。卷一為疆域志,卷二為山川志,卷三為城池志,卷四為公廨志,卷五為風俗志,卷六為物產志,卷七為祥異志,卷八為水利,卷九為田賦,卷十為學校,卷十一為典祀,卷十二為兵制,卷十三為義舉,卷十四為古跡,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