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地理卷?方志》第二輯。收集了明代地方志文獻包括:上海二種,江蘇十四種,共計十六種,成書四十四冊,為全面反映古籍文獻全貌,全部為原文影印出版。
《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地理卷·總志(下編)》共二十九冊,全部為文獻影印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圖書館在其豐富的館藏文獻基礎上,選編了有關近代蒙古和俄國歷史的部分專題文獻,包括中文20種、英文7種、俄文8種和日文17種。內(nèi)容主要涉及近代蒙古歷史、中俄關系史以及俄國與蒙古關系等,文獻出版時間均為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上半葉,具有比較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近代中國邊疆外文文獻資料叢刊》最終的目標是“全”,有聞必錄;分階段推進的目標是“精”,根據(jù)專題加以搜集刊布。據(jù)初步了解,外文中國邊疆文獻分布于全世界各大研究機構及公共圖書館,數(shù)量可觀。完整地搜集、呈現(xiàn)有一定難度。委托專家搜集整理和大規(guī)模出版需要分期推進是可行的工作方案。第二輯出版的資料包括了中國邊疆東北、蒙古、西北、
依出版順序,本輯為第十輯,主要為萬歷朝后期至崇禎朝的明人文集,共收錄了四十四位明人撰寫的四十八種文集。
依出版順序,本輯為第九輯,主要為萬歷朝后期的明人文集,共收錄了三十八位明人撰寫的四十四種文集。
本書為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系列之一,收錄吉林省圖書館所藏方志12種,其中稿抄本10種,清刻本1種,民國鉛印本1種。雖然品種不多,但資料質(zhì)量上乘,尤其是稿本《上虞志刊補》《東三省沿革表》《臺灣雜記》等,是很hao的歷史參考資料。 古人十分重視編史修志事業(yè)。地方志多由歷朝各地政府機構
本書是《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diào)查手稿叢刊》(1927—1943)的續(xù)編,內(nèi)容為東亞同文書院第10—20期調(diào)查報告,涵蓋的時間范圍為1916—1926,與《叢刊》相接續(xù),對全面研究東亞同文書院及其調(diào)查活動具有重要的價值!独m(xù)編》所反映的調(diào)查時段,正處于東亞同文書院調(diào)查的擴大期和圓熟期,這一時期的調(diào)查,因為受到政治風潮以及戰(zhàn)爭
為弘揚巴蜀優(yōu)秀文化,加強四川歷代方志的搶救保護工作,服務四川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于2009年開展了全省舊志普查工作,摸清了現(xiàn)存從明代到民國的通志、府志、州志、縣志、鄉(xiāng)土志、圖志的保存狀況。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2014年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啟動了《四川歷代方志集成》的影印出版
《史綱評要》是明代評點史學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屬編年體史評。其內(nèi)容分為史綱與史評兩大部分。史綱以編年體的形式簡略地記載了從唐堯至元計共三千七百二十四年的中國歷史,按王朝帝系順序排列,每一朝代列一紀,再按王朝先后和時間順序記載重大歷史事件。評要以批評的形式,通過眉批、夾批、斷后評和對史文的圈、點、抹等,表達對歷史人物、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