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藻圖》 明代繆輔繪。原作絹本,設色,縱171.3厘米,橫99.1厘米,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以線描暈染,魚鱗清晰可見,游魚可數(shù),每條魚形神逼肖,栩栩如生。水中藻荇漂浮,茨菇叢生,用筆工細,設色絢麗典雅。和宋代劉寀的《落花游魚圖》有異曲同工之妙?钍穑骸疚溆⒌钪卞\衣衛(wèi)鎮(zhèn)撫蘇郡繆輔寫!库j【良佐】、【松廠】、【日近
蒲劇,發(fā)源于山西省南端的運城市古蒲州(今屬永濟市),也稱“蒲州梆子”,解放后定名“蒲劇”。蒲州梆子和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于表現(xiàn)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又善于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
中國木雕,歷史悠遠,伴隨著歷史的腳步,默默存在于天地之間。占人“斷木為杵”、“伐木弒獸”、“剝木以戰(zhàn)”的記載,是人類最初參與的木雕雛形。
序共5冊,其中四庫則三百二十八篇,附一百一十五篇,存目五百一十九篇,續(xù)修九百一十九篇,禁毀二百二十一篇,未收一百八十三篇,重見之文,并列而存,不復刪除,總計二千二百八十五篇,皆能獨立成章。另附引一百一十一篇。外此若詩、贊、頌、銘諸體之序引,已附原文之前,不再重收。
本書(全2冊)收入了孫先生的400余幅書法作品。孫先生的書法,取精用宏,銳意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書風,于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各體所無不擅,其中以草書、隸書造詣最高,師古而不泥古,能領略古法而行新奇。全書彩色印刷,是書法愛好者臨摹和收藏的極佳資料。
《中華戲曲:湘。ㄌ籽b共2冊)》是大型戲劇史話叢書的一種,篇幅不大。從劇種、劇目、表演藝術等幾個方面約略地構劃出湘劇歷史發(fā)展的面貌,而把筆墨著重地放在演員和表演藝術方面,形成了一個“結構單純,重點突出”的特點。采用這種結構方式和敘述方法有一個好處,既符合讀者對象為非研究人員,易讀好記,饒有興趣;對作者來說,因繁簡相錯、
《中華戲曲:滬劇(套裝共2冊)》用十二章共四萬字的篇幅,將滬劇的歷史衍變、生存現(xiàn)狀、藝術特點、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作了全面而又簡約的敘述,希望以此為留存滬劇藝脈、傳承上海文脈、弘揚海派文化作出貢獻。作為上海原生的、獨特的劇種,滬劇在當代應得到更多的珍惜、更深的呵護、更好的發(fā)展,因為她承載著上海的方言、上海的民俗、上海的藝術
《中華戲曲:豫。ㄌ籽b上下冊)》從戲曲史的角度,對豫劇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作了比較全面而又概括的介紹,既講述了豫劇的歷史淵源與分支流派,又闡述了豫劇在不同時期經(jīng)歷的幾次重大改革;既介紹了豫劇的精品劇目、著名劇團、領軍人物及其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影響,又對豫劇的美學品格進行了分析和鑒賞。
《中華戲曲:漢。ㄌ籽b上下冊)》以清晰、簡潔、流利的筆觸,描述了從明朝萬歷年間至今,跨越四百年的漢劇歷程;從“皮黃合奏”入手,論述了漢劇聲腔、劇目、演員與表演特色等,確立了漢劇乃當之無愧的“京劇之母”的理論根基;闡述了古老漢劇有別于其他劇種的顯著藝術特征;通過介紹余洪元、吳天保、陳伯華三位漢劇藝術領軍人物的卓越貢獻與影
呂劇是山東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是我國戲曲藝術園地中一朵散發(fā)著濃郁泥土芳香的絢麗之花。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yōu)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本書講述了呂劇的起源、發(fā)展、藝術特點、人物、劇目等內(nèi)容,兼具可讀性與研究性。柳子戲又稱弦子戲、北調(diào)子、糠窩窩,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家族的奇葩。如今以柳子戲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