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影印。周新鎮(zhèn)在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qū)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也具有獨特的文化資源。這次周新鎮(zhèn)圍繞歷史積淀、區(qū)域實態(tài),組織編纂《周新鎮(zhèn)歷史文獻典藏》,在立意上,所收文獻突出反映風景名勝地、工商孕育地、教育先行地、人文薈萃地的鮮明地域文化特色。《周新鎮(zhèn)歷史文獻典藏》分上下冊,收錄了《何學鴻硃卷》《無錫周舜卿七十壽言匯錄》《
全面、系統(tǒng)、客觀地反映山南地區(qū)2001-2015年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歷史與現(xiàn)狀。
本書分為校史概況及會議記錄、教師聘用及名冊、學生學籍及管理、綜合共四部分,包括關于南京市私立金陵大學附屬中學送呈立案的一組文件、關于南京市私立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復校的一組文件、一組南京市私立金陵大學附屬中學教師聘書及應聘樹、關于聘用教員陸德麟的一組文件、一組南京市私立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學籍卡片、南京市私立金陵大學附屬中
本書為充分發(fā)揮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社會功能,滿足社會各界閱讀、研究、收藏的需求,政協(xié)漯河市委員會組織專門力量,從已編纂的《漯河文史資料》中,精選出史料價值高、可讀性強、值得閱藏的600余篇文章、共計280余萬字,按地域風情、歷史、文化、經濟、民俗、生態(tài)、人物、教育、漯河解放、建設發(fā)展等方面編成《漯河印記
金石學興盛于宋代,前代遺物受世人追捧,但明清碑志歷來不受學界重視,但百年已歷,風雨剝蝕,往往碑仆字湮,亟待整理保護,以為今人后世留存研究地方歷史的一手資料,故洛陽市鉆探辦與洛陽師范學院聯(lián)合開發(fā)洛陽明清碑志套書。該書為宜陽卷,主要輯錄洛陽市場宜陽縣境內明清時期的重要碑志,其中包括各種石碑等,墓志較少,是研究明清時期宜陽縣
本書為書信、手稿的文物實物圖錄,以披露新資料為目的。內容包括民國政要(如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等)致黎元洪書信,及黎元洪政府時期電文、呈文等資料。其中有康有為致黎元洪函札一通兩頁中的一頁被《康有為全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收錄,另一頁為新發(fā)現(xiàn)資料。所有藏品均在保利博物館,包括書信、呈文、資料三部分。約180余件。涉及
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有字甲骨近500片,部分為羅振玉舊藏,其中有一部分未曾著錄過;也有一部分雖曾被著錄,但或是僅著錄其正面刻辭,而遺漏其背面;或是拓本經過割裁,以致文辭不全。作者團隊通過現(xiàn)代技術手段,對這批內容豐富的甲骨進行全面的精細化整理,并結合研究成果,對這批甲骨刻辭進行準確的釋文考訂和綴合整理。此外,該書還
陳介祺在中國金石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之學術發(fā)展史上,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人物。本書稿是在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陳介祺研究》之基礎上豐富而成,是迄今所見在中國金石學發(fā)展史研究中,對陳介祺典型個案研究最為前沿和全面的階段性成果。全書分為綜合研究、典型繹論、遺珠摭拾三部分,對陳介祺的世家繁衍、姻婭友朋、學術傳承、文
本書反映了九一八事變后張鳳岐回沈陽被任命為沈陽縣公安局長,他集中多方力量,多領槍械、增加編隊、保護我們抗日志士的歷史檔案事件。張鳳岐,1936年投身革命,193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抗聯(lián)獨立師秘書長、十一軍秘書長、第三路軍秘書長。書中有與張鳳岐事件一起犧牲的其他五志士楊春元、洪德彰、耿光漢、陳范、程云橋部分檔案。
《臺灣志書輯》共收錄清初至1895年臺灣編纂的志書39種,圖志1種,基本囊括了這個時期臺灣編纂的所有志書。清初,臺灣建置以來,修志活動尤為頻繁,康乾年間僅《臺灣府志》就編修了6種。其首尾相隔不過80多年,這在修志史上堪稱奇跡,類似的情況還體現(xiàn)在澎湖志書的編纂上。臺灣地區(qū)歷代地方志的編修,正好可以證明中央王朝對該地區(qū)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