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于元代時浙江地區(qū)的書法藝術,為全面、嚴謹、系統(tǒng)對元代浙江書法的研究梳理成果,書稿系統(tǒng)梳理了元代浙江地區(qū)書法的發(fā)展與影響,收錄了包括墨跡、碑刻等各類書法作品共計300余件,涉及趙孟頫、鮮于樞、俞和等83位浙江籍、旅浙、寓浙的書法家及其作品,全面展現浙江書法在元代的輝煌成就。本次梳理成果不僅是對元代浙江書法的全面呈
本書聚焦于兩宋時期浙江地區(qū)書法藝術,首次全面、系統(tǒng)、學術性整合梳理兩宋時期書法藝術在浙江的發(fā)展,深入剖析和展示這一時期浙江書法的歷史脈絡、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收錄該時期如宋四家“蘇黃米蔡”等在內的84位浙江籍、旅浙、寓浙的書家、文人作品,包括340余件墨跡法帖、信札、書稿、摩崖碑刻、墓志等書法作品,為研究兩宋時期浙江書
本書收集和整理了從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到1947年中共中央東渡黃河為止的這13年時間里,為配合中國革命的需要,所創(chuàng)作和演出的紅色革命音樂中的秧歌劇部分,這些具有紅色基因的秧歌劇作品真實地再現了在那個硝煙彌漫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黨的革命文藝工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熱愛祖國的無限創(chuàng)作熱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
本書以敦煌的歷史背景和故事為主線,通過藝術家們的臨摹作品,梳理壁畫背后的故事,以壁畫作品為主,文字為輔的形式將畫冊與科普相結合,展現一個全貌的敦煌。這樣的方式既有助于加強當代人對敦煌的理解,也可以賦予敦煌壁畫全新的生命力。莫高窟第254窟《舍身飼虎圖》、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圖》、莫高窟220窟《觀無量壽經變》、
本書由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學博士石涵精選編撰,耗時多年寫就,力圖以清晰、簡潔的文字,傳神地講述清代的中國繪畫。本書提綱挈領地分析了中國清代繪畫藝術整體的發(fā)展脈絡、風格特征,脈絡清晰地介紹畫家與作品。本書繪畫部分按照作者順序,精選挑選了100多張繪畫作品,盡收中國傳世名畫,涵蓋了人物、山水、花鳥等類型,每一時代每位畫
周瑛瑾為現代意象浪漫主義畫家,受齊白石、李可染等的繪畫影響,取法傳統(tǒng)中國哲學“天人合一”“自然”“無為而有為”的思想,又不循傳統(tǒng),作品思想上提出“應形象物”,與幾千年“應物象形”相對應,將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筆、墨、色在宣紙上交互相生中探索了一種繪畫的新語言,采用了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打破了傳統(tǒng)中國水墨畫的一貫表現形式,從
本書收錄李瑞中國畫作品70余幅。李瑞現任長沙畫院副院長,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協會會員。吳悅石先生入室弟子。李瑞是青年花鳥畫家中的翹楚者,李瑞是詩意生活的繪就者,李瑞是師古人師造化的踐行者。在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上,李瑞既擅長工筆又兼寫意,在秩序的嚴整中有著蕭散之氣。李瑞的繪畫是從工
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既是中國書法藝術賴以形成的基礎,也是我們理解和欣賞中國書法藝術之美的起點。她在藝術與實用兩個方面的博大精深,是任何外國文字無法比擬的:既蘊藏著中華兒女智慧的奧秘,又訴說著華夏數千年文明的綿延不絕。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大篇幅集中展現了中國書法發(fā)展歷程中出現的書法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有晉人
本書為清乾隆皇帝命宮廷畫家王炳繪,仿宋代著名山水畫大家趙伯駒的《桃源圖》。原系青綠山水長卷,完整再現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全部故事情節(jié)。畫中群山逶迤,清溪映帶,桃花燦爛,林木蔥翠,一派春日江南美景。全卷畫有人物45位,姿態(tài)、動作各異,將桃源中人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以及好客熱情充分表現出來。畫家繼承了趙伯駒青綠山水的藝術風
本書取材于清代畫家孫溫所繪一百二十回《紅樓夢》大型冊頁畫。原畫為絹本、推篷裝,畫面高43.3公分,寬76.5公分,計240幅,現藏旅順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自2004年始,該畫冊曾在國家博物館等公開展出,是迄今可以看到的繪制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紅樓夢》題材繪畫,真實再現了畫作濃郁潤澤、光華絢爛的色彩。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