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詩詞文化,系統(tǒng)地保存淮安市歷代優(yōu)秀詩詞歌賦,反映創(chuàng)作面貌,推動全市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普及與提高,特編纂《淮安詩征》。二、《淮安詩征》在淮安市詩教領(lǐng)導小組的領(lǐng)導與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由淮安市詩詞協(xié)會組織專家具體開展選編工作。三、《淮安詩征》系淮安市歷代傳統(tǒng)詩詞歌賦的大型選集,力求做到思想性、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燦爛的一塊。唐詩選本可上溯至唐朝,唐人既有意識對本朝之詩歌進行匯選,之后唐詩選本層出不窮。本選題整理影印了頗具代表性的清代唐詩選本20余種,共47冊,為后人進一步學習研究提供了翔實的基礎(chǔ)資料,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中國最負盛明的偉大詩人,其作品流傳廣泛,歷代有各種不同的版本,包括白文本、注評本及其他相關(guān)衍生文本。本選題整理影印了宋代至清代質(zhì)監(jiān)的重要李白集版本共26種,64冊,為讀者學習、研究、鑒賞李白作品提供了極大地便利,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
《唐詩品匯》是明代高棟編輯的唐代中國詩歌選集。初編九十卷,后又補十卷,收681家詩6725首,是一部規(guī)模闊大、有獨到見解的大型選本。編纂工作歷時十數(shù)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成九十卷。洪武三十一年(1398)增補六十一家,九百五十四首為《唐詩拾遺》十卷,合成一百卷。
該書為《國朝杭郡詩輯》的續(xù)編,清吳振棫纂輯。體例一準《詩輯》。編者于道光十年庚寅(1830)丁憂家居,整理其祖吳顥《詩輯》,發(fā)現(xiàn)頗多遺漏,自序云:“伏念順、康以來,原輯間有脫漏,先大父嘗為續(xù)輯,而未成書。自庚申(1800年,《詩輯》成書之時)去今逾三十年,名卿耆宿、魁儒雋流,飄忽殂謝,不可計數(shù)。遂復搜羅編次得一千七百五
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高郵軍主管學事王定國、高郵軍教授趙伯膚、高郵軍學諭韓濤等人搜訪秦觀著作佚文,共得720篇,分為49卷,其中包括《淮海居士長短句》三卷,經(jīng)?焙罂贪嬗⌒校@也是現(xiàn)存最早的秦觀作品集。今以高郵軍學本《淮海集》收錄的《淮海居士長短句》三卷為底本,雕版再刻,回溯宋版精髓。本稿件可以起到弘揚中華優(yōu)秀
《三謝詩》是宋人唐庚輯注的,嘉泰四年譙令憲重修,為現(xiàn)存三謝詩篇的最早本子。收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詩四十首,謝惠連詩五首和齊詩人謝眺詩二十一首。系唐氏從《文選》中錄出,輯錄年代已不可考,此書原刻,早成孤本,明清時先后由藏書家邵彌,蔣杲,黃丕烈,汪士鐘,楊紹和等收藏,均珍如拱璧。此書的文學價值在古典文學史上自不待言,其作為宋版
此集為《全椒古代典籍叢書》系列之一種。全椒初建于西漢,今屬安徽省,有2200多年的歷史,自古文風昌盛,歷代文人都熱衷于著書立說,留下了一批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據(jù)編者統(tǒng)計,自宋代至民國,全椒文人編著的書目共178家,410種,比縣志著錄的247種多出163種,占滁州市古籍總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一縣之地而產(chǎn)出如此眾多跨代久遠的古
此集為《全椒古代典籍叢書》系列之一種。全椒初建于西漢,今屬安徽省,有2200多年的歷史,自古文風昌盛,歷代文人都熱衷于著書立說,留下了一批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自宋代至民國,全椒文人編著的書目約有342種之多。一縣之地而產(chǎn)出如此眾多跨代久遠的古籍,在全國當為罕見。而據(jù)歷代《全椒縣志》記載,椒人的許多著作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清代是詞學集大成的時代,也是詞選本*多的時代。清代人編選前代詞作與當代詞作都大量涌現(xiàn),反映了有清一代的詞學風尚。本編收錄清代詞選五十九種,按類屬、地域、時間先后等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