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艾思奇在20世紀30年代為通俗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很好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淺顯的事例,進行流暢闡述。對哲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什么是哲學,唯心論、二元論和唯物論,辯證法唯物論的認識論,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及唯物辯證法的幾個范疇和哲學與生活等,逐一進行了系統(tǒng)的介紹和闡明,其寫作方法新穎,開通俗哲學寫作之一代
本書作者對馬克思價值分析的方法論原則,以及學界對馬克思價值論的較為著名的闡釋,給出了批判性評論。他對馬克思思想的解讀,主要聚焦于資本主義制度下調節(jié)社會再生產的經(jīng)濟過程以及各種關系。從這個角度分析,價值論是關于階級和剝削的理論。除了其他方面的理由,價值概念無疑是有用的,因為它解釋了自愿市場交換原則主導下的資本主義剝削。本
本書所收24篇論文,對強制闡釋論所包含的具體概念范疇、理論范式意義、批評實踐價值、當代理論啟示等作了深入的闡發(fā)、討論與研究,豐富和完善了強制闡釋論的理論內涵,不僅對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如何恰當?shù)匕盐瘴鞣轿恼摲妒骄哂蟹e極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構建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話語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該組論文發(fā)表后,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本書探討了關于生命與死亡的11個大問題,并從科學的角度提供了確定的或者最佳猜測的答案。這些問題大到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答案,因為它問了什么是生命,為什么我們必須死亡,以及人類是否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命形式。有些問題很容易回答,有些則需要專家解答。本書試圖找出困擾人類的一些最根本的問題。是什么讓一個東西有生命,它死后會發(fā)生什么?人
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以價值論和倫理學前沿問題為研究旨趣,刊載價值論和倫理學原理以及中西倫理思想史、現(xiàn)代生活的價值或倫理反思方面的文章。本卷針對傳統(tǒng)價值與倫理、西方價值與倫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區(qū)生活的路徑等問題展開討論,既對任法融的道德思想、孟子之前的儒學性善論、人類道德意識的演變、葉適功利之學等中國傳統(tǒng)價值與
在文學理論的知識譜系中,“作者意圖”是一個不可缺失的要素。自20世紀以來,意圖問題得到了較之從前更頻繁的討論。本書就美國學者赫施(E.D.Hirsch)的“作者意圖理論”加以研究:一方面,從“主體”“意向性”“文本”“語言”“語境”等多個視角切入,描繪作者意圖在赫施理論中不同于傳統(tǒng)觀點的“多元建構”狀態(tài);另一方面,基于
哲學思維方式標示著哲學變革的本質,是哲學家的思維和活動方式的方法論方面,因而成為哲學研究的常新主題。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引發(f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問方式的變革,這對于開啟現(xiàn)代哲學大門具有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本書從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產生的思想背景的論述入手,以史論結合的方式引出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的形成脈絡、變革本質、內在維度、
《價值的理由》是陳嘉映教授的學術隨筆集。生活不是科學。我們通過求知領會人生的意義。哲學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要是不知道人這樣做那樣做的道理,我們就無法理解人類行為;要是不區(qū)分有道理的行為和沒道理的行為,我們就失去了判別是非曲直的基礎。本書分為三輯。第一輯是從社會熱點出發(fā),用思辨的方法探尋如何定義自我、認清自我,
本書收錄了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閻孟偉的學術文章約40余篇,涉及《從柏拉圖到馬克思--歐洲政治哲學的思想嬗變》《為愛欲而戰(zhàn),就是為政治而戰(zhàn)--評馬爾庫塞政治批判的心理學角度》《歐洲近代政治哲學的興起與分化》《黑格爾市民社會論的三重內涵》《走出全球文化互動的困境--對后殖民主義文化批判的反思》《西方學者視野中的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