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文學批評專著,為《新時代文學批評叢書》之一,本書遴選國內評論界非常知名、非;钴S的10位資深評論家、11位新銳評論家,將他們新時代以來所作研究成果精選結集,強調現(xiàn)場感和當下性。他們以各自不同的一套批評筆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獨特,或嚴謹扎實,或自由放達,從不同的視角或層面來切入新時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表達訴說著他們作為
本書經(jīng)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審讀(滬府臺綜【2023】104號)。作為島嶼存在的臺灣,首先是一個地理存在,既可視為“空間”,也可視為“地方”。但“空間”和“地方”不同,“空間”比“地方”更抽象,被視為缺乏意義的領域,當人將具體生存的內涵賦予特定的空間,“空間”就成為“地方”。同樣,作為島嶼存在的臺灣,還是一個時間
《桐城派研究》是作者早期代表作之一,原題為《古典主義的終結:桐城派與“五四”新文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對清代文壇影響極大。作者勾勒了桐城派百余年的變遷史,分析了桐城派興衰發(fā)展的軌跡,重點闡述桐城派代表性人物及其古文理論和古文創(chuàng)作的學術價值。作者打通文與史的人為割裂,以理性的
俞陛云講唐詩 國學大師俞平伯的唐詩入門讀物,領略唐詩的格律之美與詩境之妙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中國文學史上的杰出現(xiàn)實主義作品,入選九年級下冊推薦閱讀書目,選文被編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由于該小說半白話文的語言、隱含的諷刺對于當代的初中生來說,閱讀起來難度很大,本書作者另辟蹊徑,引入活潑俏皮的漫畫,用形象化而接地氣的語言,對關鍵情節(jié)的構思設計、世風世情、人性善惡進行
《射雕英雄傳》,金庸著,最初于1957年1月1日在《香港商報》開始連載,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講述了南宋年間,同為忠良之后、尚未出世即因父母之命而結為異姓兄弟的郭靖、楊康,因家逢巨變,一個隨母親流落大漠,一個成了金國小王爺,由此走上截然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出生于大漠、在草原上飽受風霜之苦的郭靖得到母親和一眾師父的悉
本書以片段寫作為特色,由近600條短悟構成,是著名人文學者劉再復六十余年紅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書采取論辨之外的第三種形態(tài)悟來品評《紅樓夢》,通過與加繆、別爾嘉耶夫等東西方經(jīng)典作家和經(jīng)典文學意象的對比,從心靈視角、想象力視角、審美形式視角等不同角度,深入曹雪芹的創(chuàng)作世界,采掘其中的人性寶藏、藝術寶藏思想寶藏、哲學寶藏,
為了讓儒家經(jīng)典能廣泛地被廣大讀者獲取,本套叢書采用簡裝、單色、影印的方式,由著名文獻學家王志民、杜澤遜主編,分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孟子、四書、孝經(jīng)、爾雅、群經(jīng)總義等細類,分四輯推出。本冊為《清桐城馬氏本毛詩傳箋通釋》。
為了讓儒家經(jīng)典能廣泛地被廣大讀者獲取,本套叢書采用簡裝、單色、影印的方式,由著名文獻學家王志民、杜澤遜主編,分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孟子、四書、孝經(jīng)、爾雅、群經(jīng)總義等細類,分四輯推出。本套叢書的編纂出版,是對儒家經(jīng)典的一次精選和萃編,集合了歷史上儒學文獻經(jīng)典著作的優(yōu)良版本,為文化學術界提供了一套系統(tǒng)的儒家經(jīng)典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