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二戰(zhàn)中猶太難民的聚居地,許多關于猶太難民的生活、文化、教育、戶籍、就業(yè)等信息都在上海相關機構留下,成為檔案資料。本書首次采用這些珍稀第一手檔案材料和實物資料,對上海,特別是虹口猶太難民的文化生活、社會關系、反抗斗爭及中猶友誼等作深度解讀。
波利比烏斯撰寫的《通史》,總計四十卷,從次迦太基戰(zhàn)爭(公元前264年)開始鋪陳直到第三次迦太基戰(zhàn)爭結束(公元前146年)和羅馬人擊敗希臘亞該亞同盟后統(tǒng)治希臘世界(公元前145年)為止,記載了羅馬人如何迎接嚴峻的挑戰(zhàn)到打敗海上強權迦太基,進而稱霸世界的歷史。波利比烏斯詳細地記述了羅馬人擊退一代名將漢尼拔,讓地中海諸民族臣
《東方哲學與文化》是由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南京大學道學與東方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本刊宗旨是推進國內的東方學研究,構建中國東方學研究的學術陣地和交流平臺,弘揚和傳播包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內的東方文化,提高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擬每年出版兩輯,向國內外發(fā)行。本刊常設的欄目包括:理論前沿、專題研究(道學研究、佛學研究
蘇聯(lián)駐英大使伊萬·邁斯基于19321943年在倫敦寫下一批珍貴日記,經加布里埃爾·戈羅德茨基謹嚴選編、作注而成書。日記中記述蘇聯(lián)在英的外交活動,見證了眾多二戰(zhàn)重大歷史事件,由此可窺見蘇聯(lián)外交政策之制定、英國對參戰(zhàn)態(tài)度之轉變、戰(zhàn)時諸人之心態(tài)等等,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日記里講述了邁斯基與丘
古希臘人可以沒有博物館、美術館,因為在城市里,藝術無處不在。 本書從希臘城市的發(fā)展、希臘的城市規(guī)劃、防御工事、廣場、神社和官方建筑、體育場館和劇院、住宅、噴泉建筑等八個方面,復原了古希臘城市生活圖景,介紹了各類建筑的技術與藝術,同時探討了古希臘人的城市建設智慧與城市文化。
公元前509年,羅馬人驅逐了他們的國王,開啟了一段近500年的共和實驗。然而到了公元前49年,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的將軍愷撒公然違犯將領不得帶兵跨過盧比孔河的法律,跨過這條小河,進軍羅馬。隨后爆發(fā)的內戰(zhàn)埋葬了共和制度,導致了元首制的建立。愷撒為何會對自己的國家兵戈相向?共和國到了這時為何已難以為繼?公元前1世紀初,羅馬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全球史研究方興未艾,歷史敘事也早已脫離歐洲中心主義的窠臼,打破民族國家的界限。從一個相互交織與互動的視角重新講述世界史,已經成為當下史學寫作的必然趨勢。本書便是反映這一趨勢的代表德國史學全球史視角的重要作品。比起歐洲,澳大利亞更早出現了人類;人們需要航海數千公里才能穿越太平洋,但羅馬人依然對海岸線
猶太民族有著悠遠的文化傳統(tǒng)和非凡的歷史命運,在幾千年流散世界的漫長過程中,制造并呈現了人類歷史上至為奇特、復雜的文化史實。本書以文化綜觀的視野,對猶太文化沿革中具有典型、關鍵意義的史實、要素加以梳理辨析,特別是對猶太文化的流程與結構、猶太人的思想方式與生存機智、文化母本與現實表征、宗教精神與審美文化等重要范疇進行了系統(tǒng)
ASTUDYOFTHEKUSH?NHISRTORY是同作者《貴霜史研究》一書的英文版,是作者研究貴霜史的專著。貴霜帝國興起于公元一世紀初,貴霜王朝與羅馬、安息、東漢同時并存,其極盛時期的版圖包括了中亞和南亞的大部分地區(qū)。貴霜人的統(tǒng)治對這些地區(qū)的政治、經濟、宗教等產生了深廣的影響,由于地處當時東西交通的樞紐,在文化、經濟
在現代建筑中,混凝土幾乎普遍使用,隨之而來的觀點也兩極分化:有人厭惡,甚至惡心,但另一些人則對混凝土充滿激情。本書不是一部通過混凝土去認識歷史的材料史,而是將混凝土視為一種有歷史的材質,作為材質,混凝土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思想,關于建筑的、攝影的、藝術的等等,它呈現的不是一種物質簡單而純粹的平凡世界,通過對混凝土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