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錄三十篇談樂文章,從樂器到樂曲再到樂人,有關音樂的一切無所不談,是辛豐年先生《讀書》專欄的完備匯總。其中主要的文章有:“一花一世界”“民族樂風色香味”“耐人尋味的中國味”“如是我聞貝多芬”“未完成的人與樂”“人之黃昏”“最嚴肅的音樂”“讀曲聽心聲”“文如其樂樂如其心”“詮釋藝術的一種詮釋”“蕭伯納的第二戰(zhàn)場”“
民間歌曲是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民間歌曲的發(fā)展源遠流長,其發(fā)展到當代,又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研究與保護,使其在傳承中不斷發(fā)展。本書共五章,從中國民間歌曲概述、中國民間歌曲的歷史發(fā)展、民間歌曲的體裁及特點、重要地區(qū)民間歌曲選介等方面,對中國民間歌曲的界定、中國民間歌曲的藝術特征、中國民間歌曲的
本套書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按照地域分為9冊,收錄了香格里拉民間音樂保護協會在青海、四川、云南等地以田野式采集方法搶救采錄的400余位藏族民間藝人口傳反映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歌謠,內容涵蓋山歌、勞動歌、酒歌、贊歌、牧歌、吉祥祝福歌等,并以漢文、藏文及英文三種語言呈現歌詞,配以原生態(tài)音樂光盤及圖片,讀者可以在閱讀三語歌詞的同
《公共音樂基礎與教育研究》是黃姍所著的一本音樂類學術著作,音樂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公共音樂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彌補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在藝術學習領域上的缺憾,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本書第一部分以公共音樂基礎為中心,對音符、音程、調式、聲樂、器樂等公共音樂的基礎知識進行了闡釋。由于公共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與藝
本書是作者自2013年受聘于西安音樂學院期間指導過的4名碩士生的學位論文合集,包括陜西米脂嗩吶常家班的考察與研究、陜西旬邑周派嗩吶樂班的考察與研究、“普庵咒”流變研究、西府曲子音樂志等。
本書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選取了能體現不同地區(qū)音樂特點的傳統民歌或者影響深遠的創(chuàng)作歌曲,從歌曲的產生背景、旋律特色、地域色彩、曲式結構等方面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闡釋;第二部分則從相應地區(qū)選取戲曲、曲藝或器樂作品,結合其產生和發(fā)展、主要流派、表演程式、伴奏樂隊構成、代表作品等方面進行闡述,并選取其中的經典作品進行賞析;第三
本書透過《點石齋畫報》及其他相關畫報資料為佐證,來梳理、理解和認識晚清音樂的面貌,是一件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選題。本書是編選《點石齋畫報》中與音樂有關的圖像,并做初步研究。由于《點石齋畫報》中的圖像,大都是作為新聞而刊發(fā)的,因此在這些涉及音樂的圖像中就很難分類。為方便閱讀,大體上分為:民俗活動中的音樂圖像、民歌、民族器樂
本書首先概述了音樂教育概念特點,目標等,然后分析了音樂教學基本內容、音樂教學原則和方法以及音樂鑒賞教學與審美,之后探討了互聯網思維下音樂教育理念的轉型、新音樂課程下的音樂教師,最后在我國音樂教育體系規(guī)劃與未來發(fā)展空間方面做出總結和探討。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緒論、音樂教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音樂教育教學與教師教育、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策略的路徑選擇。
本書共分七章,前兩章是介紹客家文化與客家音樂基本概況;第三到六章是核心部分,主要介紹關于田野考察的基本理論方法與客家音樂案例;第七章是田野考察后的案頭作業(yè)部分,主要介紹田野考察報告與田野日志撰寫的基本要略,以客家音樂為案例。本書通過寓客家音樂的田野實踐于理論之中,通過實踐與理論的對接,對于直接有效指導客家音樂田野考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