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當教師創(chuàng)造出融入活動的高水平教學實踐時,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除了提供關于參與和活動益處的基礎知識外,以下章節(jié)還提供了36個將活動融入課堂并確保學生高度參與的策略。每個策略都含有建立基本原理的描述、教學實施策略的步驟、啟發(fā)替代方案的其他形式、其他科目的教學示例,以及說明如何
本書結合國內外現有文獻對研究結果進行了討論,并提出適用于中國中學教育背景的教師領導力和教師幸福感的新模型,旨在從工作需求資源理論的角度,探討教師領導力、教師自我效能感和教師幸福感之間的關系。 本書不僅為學術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證依據,還為政策制定者等提供了實用的對策和建議。
本書以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發(fā)展要求、具有大國工匠精神與積極心理品質的高職人才為編寫目標,遵循國家層面對大學生心理品質培養(yǎng)目標,把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人才要求與高職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相結合,突破傳統(tǒng)學科理論框架,以職業(yè)院校學生在校三年心理成長議題為編排主線,用主題式結構呈現教材內容。每個主題采用真實高職學生案例作導入,以解決學生在心理成
本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和成長、生活、學習和其職業(yè)心理素質等方面,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標準,關注自己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主動進行心理調適,做積極、樂觀、善于面對現實的人;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積極接納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戰(zhàn),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直面成長中的心理行為問題;讓學生正確認識人際交往和社
這是一本通俗講座性質的教師寫作指導書,針對科研寫作的重點和難點,以思維方式統(tǒng)領研究方法和寫作方法,構成一個富有啟發(fā)性和實踐性的教師寫作方法論體系。全書共分為“好課到好文”“理論與實踐”“比較與分類”“假設與驗證”“敘事與說理”“同化與順應”六講。 作為研究者的教師需要建立一種科研寫作的“大局觀”,既要腳踏實地,更要仰
本研究聚焦幼兒教師的情緒勞動,從外顯表現與內在過程兩個方面對幼兒教師情緒勞動的類型、表現、產生與發(fā)展過程及功能進行探討,從情感維度透視幼兒教育專業(yè)實踐的性質與特征,在此基礎上探索維護教師情緒健康和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策略。全書共分為5章。第一章緒論,著重介紹本研究的研究緣起、研究意義、理論基礎及研究設計,并對教師情緒勞動
本書呈現了一所辦學資源有限的學校,通過再造現有空間,實施配套課程,打破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局限,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從而有效解決教學困境的過程,為學校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一條改革路徑。本書主要介紹了空間再造的理論研究,闡述了“再造主體多元化”、“再造過程動態(tài)化”、“再造效益最大化”的空間再造原則下,制定空間再造方案、開發(fā)
本書圍繞“技術發(fā)展與課程變革”這一核心主題,系統(tǒng)論述了技術驅動課程變革的文化邏輯,闡明了技術驅動課程變革的實踐方式,豐富了信息科技與課程融合的理論,為當下的教育改革實踐提供了借鑒參考。全書內容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對技術驅動課程變革的歷史發(fā)展梳理回顧,中篇論述了技術驅動課程變革的文化邏輯,下篇分析了技術驅動課程變革的
在學校治理現代化視角下,家長作為學校治理主體之一,擁有對學校教育的知情權、決策權、監(jiān)督權和評價權等在內的基本權利。鑒于家長并非專業(yè)的教育者,家長參與學校治理本質上是一種學校導向型參與。學校需要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完善家長參與學校治理機制,為家長提供參與學校決策、監(jiān)督與評價以及教育教學的平臺與路徑。學校應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
本書立足于基層學校建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長期探索,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方位展示實踐研究的成果,全書從理念與追求、結構與內容、主題與支架、組織與實施、評價與反饋、支持與保障六個方面展開,緊緊圍繞為每個孩子創(chuàng)造獨特的生命體驗這一命題,展現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經驗。書中詳盡地呈現了中小學如何通過多元開放的課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