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最受遺忘的大師之一,阿多爾諾的學術貢獻,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承認。本書從卷帙浩繁的《阿多爾諾全集》中精選22篇文章,其中既有《晚期資本主義,還是工業(yè)社會?》等名篇,也有《沒落之后的斯賓格勒》等較為少見的文章,更包含了《地上的星星:次級迷信研究》這樣獨樹一幟、妙趣橫生的作品。這本續(xù)編與《阿多爾諾基礎讀本》一道,
根據(jù)一般的哲學史書寫,我們會認為希臘懷疑論尤指希臘化時期以皮浪主義為代表的懷疑論學派,且根據(jù)“標準的批評”觀點,希臘懷疑論基本上可以說是邏輯上自我反駁的、倫理上完全消極的一種學說。但是列奧的該部著作在結論上意在表明兩個關鍵立場:首先,希臘懷疑論并不僅僅局限在皮浪主義范圍之內,它除了皮浪主義這一形式外,還在中后期學園派傳
商務印書館120余年來一直致力于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除了皇皇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之外,更是組織翻譯了不少偉大思想家的全集。柏拉圖是嚴格意義上的西方哲學的奠基人,其思想不僅在西方哲學的整個歷史中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也遠遠超出了哲學領域而在文學、教育學、政治學等領域發(fā)生著巨大的影響。從19世紀開始,德語世界、英語世界、
本書嘗試從撕裂、裂隙與接縫來重構海德格爾藝術理論的代表作《藝術作品的本源》,并貫通到藝術作品、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接受之中,以此也回應了海德格爾的“美學之克服”的問題,揭示出撕裂的藝術與未來的美學之關聯(lián),最后提出“裂隙的美學”之命題。
本書為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本書依托康德整個哲學體系,揭示了道德原則的實踐性是內在于康德道德哲學中的一個中心線索,分析了康德在其道德哲學中對道德原則實踐問題的論證方式和解決路徑,并把康德道德原則植入社會歷史文化和人們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需要中,系統(tǒng)深入地分析其實踐問題。具體而言,本書主要闡釋了道德原則的內容和導出過程,道德原
本書是一部對俄羅斯當代大師斯焦賓院士文化哲學思想進行全面總結的學術著作。本書梳理了斯焦賓文化哲學思想形成的實踐背景和理論淵源,通過分析文化共相、科學世界圖景、哲學與科學等核心范疇,全面解讀技術文明論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訴求,以及以非暴力倫理觀為基礎的21世紀人類新文明類型的合理性展望。
在雅克·比岱的全部哲學構想中,對《資本論》及其手稿的社會政治式閱讀,以及由此出發(fā)在現(xiàn)代性視域中建構的元結構理論是其哲學思想的基礎部分,亦即為馬克思主義重新奠基的基石所在;從元結構到結構、再從結構到體系的轉化,即對以資本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現(xiàn)代社會的矛盾性分析是其理論面對現(xiàn)實的中介環(huán)節(jié);另一種馬克思主義即強調終
本書講述了克爾凱郭爾人生中的故事:他的情緒是起伏不定的。這部作品為這位過去兩個世紀來最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描繪了一幅極其翔實和有趣的肖像。本書原版首版于1938年,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首版標題為《克爾凱郭爾》,對克爾凱郭爾的生平、哲學思想中廣為人知及鮮為人知的部分均有涉及,本書作為第一部以英語寫作的克爾凱郭爾傳記,
本書是格里姆雷對赫勒思想的系統(tǒng)闡述。格魯姆雷一方面探討了赫勒早期的研究工作,闡述了她與盧卡奇的關系和自己自成一體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及其演變過程。另一方面,他考察了赫勒激進哲學在其后期思想中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他解釋和評估了她反思的后現(xiàn)代主義視角,主張赫勒的后現(xiàn)代思想既是懷疑論的又帶有烏托邦色彩,認為赫勒一直堅持批判的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