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國家施行改革開放政策,落實宗教信仰自由,許昌佛教得以恢復。1999年成立魏都區(qū)佛教協會,2000年成立龍華佛學社,2002年開放許昌龍華寺,2008年成立許昌市佛教協會。地處中原腹地的許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尤其是其淵源流長的佛教文化。許昌佛教文化歷來很發(fā)達,不僅寺院眾多,而且高僧大德輩出。本佛
本書按時間次序,以人物為主線,介紹了從六祖到法眼文益、天臺德韶、永明延壽以及近代虛云禪師等法眼宗歷代祖師的生平事跡和禪法特點,勾勒出從唐朝到近代法眼宗法脈傳承的大致相貌,總結了法眼宗的宗風特點與門庭施設,應機說法,潤物無聲,藉教說禪。又選取數位祖師的燈錄傳記、詩文、《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宗門十規(guī)論》、《宗鏡錄》
《臨濟宗要略》以臨濟宗經典選讀與思想傳承為中心,主要包含六個部分,分別是:第一篇,臨濟義玄禪師語錄;第二篇,臨濟義玄禪師法嗣;第三篇,臨濟義玄禪師公案拈古頌古;第四篇,歷代臨濟宗文獻選錄;第五篇,臨濟宗法脈傳承簡表及歷代祖師傳略;第六篇,臨濟宗勝跡。
本書梳理了云門宗歷代祖師的生平、禪法、法嗣等方面的內容,選取資料的基本原則是盡量照顧到每一代法嗣,因此難免掛一漏萬。禪宗不立文字,本書似在背道而馳,實則希望讀者能因言遣言,明悟禪師的種種施教無非契入禪境之方便途徑,在在皆為標月之指,須透過文字叢林循指見月。本書分為九部分:前言概述云門宗的宗史與宗風;祖師篇簡要介紹二十九
《大般若經》成書時間為公元前1世紀左右,東漢年間陸續(xù)傳入中國,東漢竺佛朔與支婁迦讖譯出《般若道行品經》,三國吳支謙重譯成《大明無極經》等,但并未完備,直至唐代,玄奘由印度求得此經總二十萬頌的梵文版回國,用生命中最后三年的時光,加以重譯,形成了完整的《大般若經》底本。本版《大般若經》以玄奘譯本為底本,依《中華大藏經》及《
《噶當祖師問道錄》,亦稱《阿底峽傳》。藏傳佛教著述。仲頓巴·杰瓦迥內(1005/1064)撰。作者為阿底峽(982/1054)的親傳弟子。該書以向阿底峽問道的形式撰成,介紹了阿底峽的生平事跡,并詳細闡述了噶當派的基本教義和教規(guī)。本書主要介紹了阿底峽尊者的生平,阿底峽尊者出生于印度孟加拉南部王族,十一歲時,阿底峽前往中印
歷代甘丹赤巴傳 全三冊
桑昂曲林寺志
本書以具有同源關系的八本禪籍作為一個專題,研究禪宗語言。從《寶林傳》(801)開始,至《祖堂集》(952)、《景德傳燈錄》(1004)、《天圣廣燈錄》(1023)、《建中靖國續(xù)燈錄》(1101)、《聯燈會要》(1183)、《嘉泰普燈錄》(1204)、最后至《五燈會元》(1253)。對禪籍勘辨正誤,抉發(fā)禪籍俗語詞和禪籍俗
本書是對傳統(tǒng)經典《中論》的逐一詮釋,內含二十七個章節(jié),如觀來去的分析、觀行的分析及觀時間的分析等,解釋細致入微,論證充分,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本書為漢譯版,譯文力求準確、精煉,貼近原著風采,利于更多讀者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