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詮釋學》集刊由山東大學學者傅永軍主編,主要登載西方詮釋學研究、中國詮釋學傳統(tǒng)研究、詮釋方法和詮釋理論等方面的學理性論文,以及從思想史的角度對上述學說、傳統(tǒng)演進發(fā)展所作的回溯省思的文章,同時旁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與集刊主題相關的文章。本輯所收伽達默爾與西方詮釋學、詮釋學與西方哲學、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詮釋學的應用、
批判理論的首要問題是對其規(guī)范基礎的先行澄清,而批判理論至今并未徹底、妥善地解決這個問題。20世紀以來,各種基于陌生立場的批判層出不窮,哈貝馬斯將其做區(qū)分后,我們通稱為后現(xiàn)代批判。本書考察的理論對象集中于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這是內在批判,因為它仍然堅守現(xiàn)代性本身的基本價值理念,以這些理念本身作為現(xiàn)實的批判標準。我們主要關注當
本書收錄的文章,由多位東京大學教授,通過跨學科的視角,采取不同角度的解讀,以“表象文化論”中“顏色”為主題進行論述。集結了日本表象文化研究前端學術成果,系日本表象文化研究重要參考文獻。所謂表象文化研究,就是研究“表象”這一具有普遍性的實踐行為中所把握的文化事象。無論何種人類文化,都含有各自獨特的表象體系,因此,“表象”
本書系統(tǒng)分析了精神成長的四個階段,即打開、混亂、療愈、行思。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也許我們曾把這些經歷當作失敗的記錄和人生的經驗,但本書帶給我們的精神力量可以讓這些困難、挑戰(zhàn)和失敗的經驗變成我們蛻變和成長的跳板,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把痛苦變成平和,把恐懼變成友愛,把茫然變成歡喜。本書將帶領你從精神層面深入理
話語方式乃思維之方式,概念范疇乃話語之根本。馬克思哲學話語革命,就是對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和邏輯范疇的一種追問,就是對馬克思哲學“說什么”“如何說”“怎么說”“說給誰”“為何說”的一種求解,就是從話語分析視角對馬克思哲學革命實質的一種探究。“返本”是為了更好的“開新”,“溯源”是為了更好的“向前”,“尋根”是為了更好的“
本書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書的導讀,第一部分簡要介紹了舍勒的生平,第二部分剖析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書的主要思想及其邏輯演繹,第三部分,介紹了舍勒對歐洲思想發(fā)展的重大影響。
本書的主題是人類的非理性,從邏輯、自然理性、夢、藝術、偽科學、神話、互聯(lián)網、笑話和謊言、死亡這九個方面來探討非理性。作者通過全面描述從古到今的非理性歷史--從公元前5世紀希帕索斯因揭示無理數(shù)的存在而被謀殺,到推特“暴民”的興起,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即非理性構成了人類生活和歷史的主要部分。作者為大家展示了歷史如何揭示了任何
本書論述在當代哲學研究中進行多元文化對話的重要性,批評了當代美國學界文化中心主義的哲學研究模式,強調中國哲學的研究對于多元哲學研究的重要性。全書共五章,第一章作者分析為什么需要多元文化哲學。第二章論證中國古代哲學并不遜色于歐美哲學。第三章講述了當下美國政治現(xiàn)實中的阻隔。第四章講述哲學在當下的價值。第五章通過孔子與蘇格拉
本書是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對當代信息化社會的哲學反思。今天,我們居住的不僅是地球和天空,而是一個信息化的世界,信息主導著我們的生活。韓炳哲對信息社會的批判使我們了解到我們的信息和通信狂熱的后果,F(xiàn)實的計算機化正在大規(guī)模地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關系。韓炳哲的新文章圍繞著世界的非事物化。他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既發(fā)展了智能手機
本書把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演變史上的一種特殊哲學形態(tài)來看待。本書先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界定、西方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主要脈絡來說明它的形態(tài)性質和主要特點;接著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特點進行了比較細致的刻畫,從而加強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比較,并在這種比較中說明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形態(tài)特征;之后對西方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