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普克在本書中較為完整地探討了其學術生涯中涉獵的多重主題:因果歷史指稱理論、知識定義、空名與虛構實體、摹狀詞理論、第一人稱、從言和從物信念等等。克里普克憑借自身扎實的現(xiàn)代邏輯功底與敏銳的眼光,投身于哲學經典問題的歷史洪流中,與弗雷格、羅素、諾齊克、蒯因等人對話抑或交鋒,對已有論爭中的核心概念作出直擊要害的澄清,也從過
本書以“思想發(fā)生學”(Phylogenetics,以此方法所得之研究結果即“過程化”的展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對康德批判哲學的生成過程進行回溯式探查,依據(jù)的主要是康德在相關書信中的實時供述、各種傳記材料的記載分析以及我們對康德自己發(fā)表、尤其是1770年前著作所含哲學思想之學理關系的研判,旨在盡可能客觀如實地“重演”(柯
本書是梯利在康奈爾大學教書時編寫的教材。全書分為希臘哲學、中古哲學、近世哲學等三部分,從古希臘哲學寫到美國實證主義哲學。這是一部從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不僅按年代列舉和解釋各種哲學理論,而且研究各種哲學理論彼此間的關系、產生的時期以及提供哲學理論的思想家。梯利以哲學史家的遠見卓識,生動、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世界
“認識你自己”相傳是刻于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本書以此為切入點,縱橫古今,引經據(jù)典,從哲學的角度對如何認識自己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從古希臘的柏拉圖、智術師、普羅提諾到羅馬時代的塞涅卡、奧古斯丁,從法國現(xiàn)當代哲學家柏格森、弗拉基米爾·揚科列維奇到好萊塢電影《角斗士》《亞歷山大大帝》,作者
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釋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權力意志!岵 首先給事物賦予意義,人的意義! 去創(chuàng)造我們稱為世界的東西。 重估一切價值,重新定義一切事物的評判標準。 然后去創(chuàng)造價值,在創(chuàng)造中不斷超越自己。 超越他人之上,超越他人之外,成為自己的超人。
哲學是一個深奧而晦澀的研究領域,它與現(xiàn)實世界追逐的實用性有一定的距離。在日趨商業(yè)化和自動化的當代世界,其生存的土壤瘠薄,其重要性日益式微,加之其學習與研究進程漫長而艱辛,是短平快的對立端,所以其不為主流研究者所喜。尤其在商業(yè)研究領域具備哲學底蘊的研究者越來越少,將其運用在學術研究中的人更少。然而,運用哲學思辨考量商業(yè)問
本書作者為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為作者在生活、學習、工作之余閱讀中西哲學類書籍的隨筆。共分為異在論、辯證法與“顛倒律”、黑格爾哲學、老子哲學、文化比較隨筆等五個部分。誠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說,書中“有許多即興、隨意的思想斷片,這是因為其中很多是即時的思考記錄,具有強烈的‘思想現(xiàn)場性’”,有大量作者在閱讀中西哲學書籍后所
伊斯蘭教哲理性的勸喻訓世的散文名著。直譯為《卡布斯·那梅》。波斯齊亞爾王朝伊斯蘭學者昂蘇爾,麥阿里·吉卡烏斯(1021-11017)著,約成書于1082年。原著為波斯文。該書是作者晚年撰寫的留給其子吉蘭沙赫的勸誡教誨言論集。全書由緒言和44章組成。緒言闡述了作者寫此書的宗旨。書中云:“我打算把我對世事之評論、辦事之原則
對心靈的研究貫穿西方哲學史甚至整個西方思想史的每個階段,但從希臘到中世紀對心靈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從屬于靈魂學說,尤其是對理智靈魂或理性靈魂的研究。到了近代,心靈哲學的諸多問題如身心問題等被笛卡爾和洛克等人提出并加以論述。但實際上萊布尼茨在對笛卡爾和洛克等人批判和繼承的過程中對主觀能動性的發(fā)展已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體現(xiàn)在他
本書是“現(xiàn)代外國哲學”集刊總第23輯,本輯包括六個板塊:(1)專欄:無知的哲學研究;(2)分析哲學;(3)德國哲學;(4)現(xiàn)象學;(5)政治哲學;(6)書評與回應。共有19篇文章,可以反映相關領域研究水平。本期專欄為“無知的哲學研究”,討論中西哲學史上的老話題“無知”,收錄了《無知的負面價值》《道德無知與道德責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