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作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面對戰(zhàn)國末期的政治現(xiàn)實,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關于“道”的哲學思想,以“道”論及趨利避害的人性好利論和歷史進化觀作為其哲學基礎,提出了法、術、勢結合的法治論。通過對其“道法”論中“道”、“德”、“理”等基本范疇的分析,闡明了“道法”在韓非思想體系中的意義及其邏輯展開,
本書是一部對王肅經學鐵籍進行校正、校補和考證的學術專著。王肅遍注部經,著述宏富,是三國經學大家,其學上承兩漢經學,下啟魏晉玄學,在中國經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地位。因歷史原因,王肅經學著述大多亡伙,傳世者僅有《孔子家講注》一種。清儒鉤沉佚籍,貢獻尤大。本書即以孫堂、馬國翰等清儒輯失成果為基礎,對王肅(周易注》尚書注》
本書是一部學術隨筆,是學者陳遠多年讀《論語》的想法與體悟。本書的體例為:《論語》原文、譯文及“我讀”,即作者的解讀!墩撜Z》原文,以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為藍本,與其他著作對《論語》的注疏不同,作者的解讀能夠回到孔子和他的處境中,并且將論語作為一個整體,而非單條注解。因此,陳遠讀《論語》,既讀出了孔子的哲思,亦有自我的發(fā)
《老子》是《新時代萬有文庫》叢書的一種。叢書選取傳世文獻中最有代表性、最能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根脈性的典籍進行整理出版,每種書均包括重要版本書影、總序(介紹叢書總體情況)、導言(介紹該書情況)、經典版本整理四個部分!独献印芬喾Q《道德經》,相傳春秋末老子著,現(xiàn)一般認為編定于戰(zhàn)國中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書中提出
本書稿為對今本《管子》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的成果。書稿按照“史”“論”兩分原則,將現(xiàn)存的76篇管書文本分為“管子論著”(上、下)和“管子史傳”(上、下)兩個部分,共四個單元,重新編排順序,對文本進行分析和品讀,各篇均附有“題解”和“簡釋”。書稿將“論”和“史”輯合于一體,對《管子》體例進行拆分重組、歸類整合的嘗試,對讀者閱讀
《易經》又稱《周易》,形成于上古時期,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典籍。它以卦書為表現(xiàn)形式,闡述的是天地運行變化的規(guī)律,展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最為博大精深的世界觀和認識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人們的生活行為、習慣等,都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擁有無窮的生命力。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活水源頭,《易經》是儒、道、墨、法、兵、名、陰陽等諸子百家思想的
《子藏》的編纂是華東師范大學“985”工程的重大課題,具體由華東師范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負責此工程的組織和實施。其將整合文科院系和古籍所、圖書館的力量,并聯(lián)合海內外有關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進行《子藏》編纂出版工程!蹲硬亍肥珍浀母髯又鲿r間,則大致上截止到魏晉南北朝之末,因為這時期諸子百家的特點比較明顯;而研究各子的著
《祖述槐軒——〈大學〉〈中庸〉講記》是根據(jù)劉伯谷先生講授清代大儒劉沅《大學恒解》《中庸恒解》的錄音整理而成。全書分為《古本大學》講稿和《中庸》講稿兩個部分。《古本大學》講稿以《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為藍本,指出學習《大學》的目的在讀書明理和學習做人之道,在復性和周知民情,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成己成人的本末關系和功夫次第!吨
《道德經直譯》一書是對老子《道德經》通行本的全本全譯和解析。全書約11萬字,每一章節(jié)分為原文、注釋、譯文、解析四個部分,不僅運用通俗直白的語言原汁原味地解讀《道德經》,還對每一章節(jié)重要的內容進一步加以分析講解。作者深入淺出,觀點解讀簡單通透,見解獨到,人人都能理解,實實在在地幫助讀者領會《道德經》“大道至簡”的智慧哲理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zhàn)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并列儒家經典“四書”,是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典。本書共十四卷,每卷由原文、今譯、注釋、開講四個部分組成:原文精校,今譯暢達,注釋精審,開講通透,一氣貫注。篇后為讀者列出成語及相關章節(jié)鏈接。導讀部分是本書最大特色,對傳統(tǒng)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