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專注梳理西方古代“創(chuàng)世論”思想發(fā)展與爭論史的著作,完整而扼要地勾勒了這一迄今為止較少得到整體研究的主題的框架。作者逐一選取、分析古希臘與希臘化時期在思考與回應創(chuàng)世問題上較有代表性的七個哲學家或流派,梳理他們的觀點要旨與分歧所在,探討他們在爭論過程中形成的陣營及塑造的傳統(tǒng)。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作為西方古代哲學的重
文明交流互鑒是東南亞宗教研究領域亟須深入的重大命題。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匯聚了宗教學、歷史學、人類學、政治學、國際關系、社會學等多學科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內容不僅從宏觀層面呈現(xiàn)東南亞多元宗教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進程,也從微觀與個案視角觀照到跨境民族及其宗教文化交流的內容、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聚焦東南亞宗教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及價值。在研究路徑上,展現(xiàn)出全球視野和整體性特點,通過跨文化交流與互動、宗教間對話與溝通、多元文化交叉呈現(xiàn)東南亞宗教的演化特點。在研究內容方面,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研究東南亞宗教,有助于在更宏觀的時空格局中呈現(xiàn)
本書主要介紹了魯迅的宗教觀及其對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其他宗教文化的研究,探討了在宗教文化的影響下,魯迅思想的發(fā)展,是一部詳實的解讀魯迅思想的作品,為讀者描繪出魯迅對世界文化海納百川式的吸收,對糟粕毫不留情地批判的態(tài)度。其作者鄭欣淼先生浸淫魯迅研究多年,對魯迅的思想有深刻的了解,書稿匯集并挖掘了魯迅先生的宗教觀
17世紀30年代,法國外省小城盧丹發(fā)生了一系列中魔事件,中魔的大多是盧丹城內圣于爾敘勒會的修女,而本堂神父于爾班格朗迪耶則逐漸被指為施魔者他最終因此在1634年被送上火刑架。 怪事深深根植于社會之中,或許揭示的是更深刻的整體變化。盧丹城的中魔事件體現(xiàn)了中世紀價值觀與當時已開始露頭角的啟蒙運動思想的沖突、科學與宗教的對抗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搜集了榮格研究儒、釋、道、印度諸教思想的文章,是當代思潮研究中的一部經典著作。在榮格看來,東洋思想也罷,類似巫術或迷信的現(xiàn)象也罷,這些都是無意識范圍內重要的成分。但對深受東洋思想影響的人而言,無意識是潔凈空闊的世界,是有某種先驗的精神規(guī)范的作用體,它不能與人類身心具有的一些奇特功能混淆,
本書是“當代基督教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重大項目系列成果的延續(xù)和拓展,主要敘述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宗教思潮的發(fā)展演變,重點探究“新時代”運動、女權神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這三種思潮,展示其發(fā)展趨勢及時代特色。當代西方宗教在對待科技發(fā)展、融入社會等方面有了新認識,其思想體系有著更大的開放性和更多的包容性,引起的分歧及爭議亦更為明顯
中國本土宗教研究
“自然神學”是單憑理性而不訴諸任何啟示資源探討一些神學與哲學話題的研究領域。本書在當代英美宗教哲學的視域中,采納分析的研究進路,聚焦分屬本體論證明、宇宙論證明、設計論證明、惡的問題以及神跡等五個重要話題的十五個前沿問題展開討論,這些討論在清楚梳理相關經典論辯的前提下,適當提出針對性評析。
本書對“十三五”時期中國宗教學各研究領域的基本狀況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涉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宗教哲學、佛教、道教及民間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以及中國少數(shù)民族宗教與邊疆地區(qū)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包括其重要進展,主要成績,代表性人物和成果,并對“十四五”時期宗教學發(fā)展有相關構設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