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組織的以佛學研究為主體的專業(yè)性學術論文匯編!镀胀訉W刊》第十六輯以觀音信仰的深入研究為特色,分為特稿、觀音信仰的思想和文本基礎研究、觀音菩薩女性化研究、觀音信仰形態(tài)及傳播研究、觀音菩薩圖像研究、其他研究等專題,共收入十九篇文章,反映了學術界近期的動態(tài)成果。本輯收入的論文,包括《菩薩道場、大師搖
《金剛經(jīng)》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1卷。本次注譯以鳩摩羅什本為底本。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大乘經(jīng)論很多,如般若、法華、凈名、彌陀等經(jīng),智度、中、百、十二門等論,信實而能達意,文筆又優(yōu)美雅馴,在翻譯界被認為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譯品。所以,鳩摩羅什的譯典,千百年來受到國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揚。《心經(jīng)
本書主要是真諦的翻譯著作和個人撰述,經(jīng)過對真諦所著譯經(jīng)典的收集并予以分類,對原典進行分段、校勘和注釋,特別是對原典某些生僻字、異體字等進行多版本出處解說。該書經(jīng)過對真諦所著譯經(jīng)典的收集并予以分類,對原典進行分段、校勘和注釋,特別是對原典某些生僻字、異體字等進行多版本出處解說。
本書點校采用《中華大藏經(jīng)》第七十四冊影印的《永樂南藏》本,及其以《嘉興藏》(徑山本)為校本的?庇;同時參校禪宗其他燈錄、語錄、僧傳。
本書旨在把居士團體放在漫長的佛教歷史長河中,一手挖掘典籍中的相關經(jīng)律論,一手探析事件背后的思想交鋒,并聚焦近代中國這一居士運動的最高潮部分,以楊仁山、太虛、歐陽漸、印順等影響近代佛教的重點人物為中心,還原歷史事件,從各個維度深入分析其思想根源,抽絲剝繭,層層梳理,重點解決了居士的理論根源、近代佛教的危機、居士組織與居士
本書收錄了《藏傳佛教寺廟傳統(tǒng)僧舍模式及其現(xiàn)代變革》《宗教行為對宗教生態(tài)的影響》《論藏傳佛教僧服的演變及當代變化》《<入中論>廣大行思想探析》《當今藏傳佛教寺院“行”于社會研究》等文章。
本書是由北京大覺寺與團城管理處組織編纂的一部研究大覺寺與西山歷史文化的專題性文集。由五部分組成:一是寺廟文化研究,主要論述大覺寺與西山的歷史文化,諸如僧人、廟會、寺廟建筑、相關地理環(huán)境等;二是文物考釋與探索,意在利用契約文書、銅鐘、碑刻、佛塔等考古文物性資料深入探討大覺寺的歷史價值;三是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從大覺寺的保護、
本書是關于新中國改革開放后這段時期中國佛教教育的知識社會學研究。第一章用于探究在佛教界中,個人追求佛學院教育的各種動機以及宏觀層面興辦佛學院的理由。第二章采用?碌囊(guī)訓視角,認為佛學院需要在教育前及教育過程對其進行條件和精神上的塑形,以便培養(yǎng)出合格的僧人。第三章討論佛學院內(nèi)部的幾大知識化特征和技術,第四章用于
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對黑水城出土4部西夏漢文佛教文獻《四分律七佛略說戒偈》《四分律行事集要顯用記卷第四》《無上圓宗性海解脫三制律》《摩訶僧祗律卷第十五題簽》進行錄文和校注。第二部分主要是揀選俄藏黑水城文獻和英藏黑水城文獻中與義凈所譯“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有關的四部西夏文譯本,刊布其錄文,并用“四行對譯法”對西夏文
《南京佛教通史》全書共分三卷四冊,逾250萬字,上啟六朝時期,下至明清民國,以時間先后為序,系統(tǒng)敘述了佛教在南京地區(qū)近兩千年的發(fā)展歷史。編寫者鑒于佛教思想義理的發(fā)展變化與各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條件和思想文化背景關系十分密切,在書中除了敘述佛教思想、宗派的發(fā)展脈絡之外,對佛教與各個時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