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聚了朱杰人、方銘、何人可、張建永、郭齊勇、柳肅、魯曉波、姜廣輝、向世陵、尹韻公、吳根友、鄭佳明等來自華東師范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等學府的12位著名學者在屈子書院演講的內容,體現(xiàn)了他們對詩歌與人生、藝術與科學、文化與創(chuàng)意、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等問題的思索與創(chuàng)見,反映了當代學者立足現(xiàn)實,放眼世界
本書是一本學術論文集,全書內容主要有7大板塊:名家講壇、中國文學與文化的海外傳播、華北地域文化研究、史料鉤沉、中外經典比較研究、傳播與文化、語言學視界。收錄了中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年輕的新銳學者,力圖展示各大板塊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國際視野的學術論文集,其研究成果主要作為學科建設和文獻史料的理論參考,本
本書收錄了《走向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詩學——詹姆遜對海登·懷特新歷史主義的批判》《守正出新:實踐本體論藝術理論再闡釋》《生態(tài)審美如何結合認知與美感?——兼就對卡爾森的誤讀同程相占教授商榷》等文章。
本書為周棉主編的依托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留學生與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中心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論文集。主要內容為:留學生與中國社會發(fā)展研究、教育、文藝學、文化歷史研究等。
今年恰逢北京師范大學120周年校慶,圖書館與出版社不謀而合,期望能有更多讀者分享主講嘉賓們的學問與智慧、精神與思想,于是這本《思享者:我在北師大聽講座》應運而生。本書所收文章是自2002年百年校慶以來專家講座中部分專家的講演稿,根據(jù)講座錄音整理,全書三個篇章盡量對年代和學科兼收并蓄,在整理過程中基本保持講座原有風貌。為
《書中與路上的風景》為學人隨筆系列叢書之一種,全書分為四輯,插圖數(shù)十幅,共收錄了高建新教授的學術隨筆、散文三十余篇,所涉內容廣泛,既包括山水風景、旅行見聞、人生感悟,也包括論著的前言后記及對歷史人物、文化事件的追記與緬懷等,從中可見作者努力開掘的情感與審美世界。由于作者身兼學者、作家、旅行家、攝影家等多種身份,使得其文
《安泰行業(yè)評論》旨在為學界、業(yè)界和政府部門的相關人士提供一個探索解決重點行業(yè)發(fā)展中的難點和痛點,尋找轉折點的研究平臺。鼓勵學者學以致用,更加深入地關注中國經濟和行業(yè)發(fā)展中的問題;鼓勵學者和企業(yè)管理者相互借鑒,共同探索新的商學研究范式,營造充滿活力的商學生態(tài)。本卷的12篇文章都由國內著名高校的資深教授和經驗豐富的企業(yè)管理
《小言詹詹》為涵芬學人隨筆系列叢書之一種,分為三輯,共收錄了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詹福瑞教授的學術隨筆七十余篇,所涉內容廣泛。第一輯一曲之見收錄的是作者關于文化、文學的短論,如關于傳統(tǒng)文化熱、古代文學研究的現(xiàn)狀、中國文學史的撰寫等。第二輯得一察焉,收錄的是作者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讀書短札,不求完整,不求四平八穩(wěn),皆有感而發(fā)
本書是在作者為《科學》雜志撰寫的一系列關于工作和生活的文章基礎上整理而來的,大部分內容源自作者對其職業(yè)生涯早期所犯錯誤的自我反省。全書包括三篇內容:“初讀博士的那些年”“職業(yè)生涯中期指導”“在奔往終身職位的路上生存與發(fā)展”,共17章,其中貫穿了包括時間安排、效率提升、心態(tài)調整、計劃安排、論文寫作等等。
《中外人文精神研究》是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輯的學術輯刊,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等。本書為第十五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tǒng)領,分為“中西比較哲學”、“中華精氣神”以及“西洋精華”三個欄目,探討了中西比較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中的熱點和前沿理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