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著名經濟史學家李伯重的學術隨筆集,所收者為近年的學術論文及報刊文章,既討論學術,也探究如何做學術。全書共分六輯,內容包括中國古代經濟史、經濟史之外的歷史、古中國對外文明交流與融合、學術生活中的為人與為學、作者在美國學界的見聞,以及中文史地雜譚等。自田舍犁搭到江南奇跡,從壺里乾坤到宏觀經濟,本行內外,中西之間,一一
中國學術(第44輯)
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在云南大學(原為東陸大學)學習、工作和研究中國歷史的情緣與學術研究體悟。全書精選了《在把握歷史中走向未來》《學術研究必須回答時代命題》《“一帶一路”與南方絲綢之路經濟大走廊構想》等三十余篇文章,主要包括歷史研究中的理論指導和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關于社會科學理論創(chuàng)新和社科知識普及、讀書和治學中若干問題
本書為張宏生教授的學術論文集,共分三卷。卷上為詩歌研究;卷中為詞學探討;卷下未文史論說。具體包括:《姚賈詩派的界內流變和界外余響》《“以文為詩”和“以文為賦”》《元祐詩風的形成及其特征》等。
本書分為“學步”“尋路”“行走”“遠望”四卷,共收錄了作者二十余篇學術隨筆,所收錄的文章不僅回顧了作者求學以來幾位老師的諄諄教導,也有治學以來對歷史學、地理學、社會經濟史的思考,以及關于長江中游地區(qū)人地關系的歷史、中國山區(qū)開發(fā)的歷史、江漢平原社會經濟區(qū)域的發(fā)展等研究性的文章,還有作者在研究中國歷史、全球歷史中較有新意的
本書收錄《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系》《述東晉王導之功業(yè)》《支愍度學說考》《論韓愈》等二十篇,主要為有關兩晉、隋唐史事研究,涉及經濟、文學、史學、職官制度、兵制、民族、宗教等各個方面,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本書匯集作者在數(shù)十年教學生涯中編寫的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幾門主課的備課筆記、講義,借此可領略陳寅恪獨具特色的授課方法與風格。另收十數(shù)篇已刊、未刊文章、訪談、演講記錄、評語、批語等等,頗能反映其文化觀念和學術思想。本書包括備課筆記、授課講義,以及為授課而摘抄的史料等,另附學生聽課筆記片段。
本書收錄作者生前手定的重要論文與序跋等,如《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鄧廠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計六十余篇,對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學、佛教典籍的著述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另有多篇序、跋述及作者為人為文之旨。
本書收錄《論再生緣》《韋莊秦婦吟校箋》《贈蔣秉南序》《寒柳堂記夢未定稿》等十余篇論文。涉及中古史、敦煌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諸多方面。其中,《論再生緣》《贈蔣秉南序》都是作者的重要論著。
本書為作者有關文史問題研究的論文結集,研究時段自漢至宋,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融通文、史、哲進行綜合研究的學術理念。主要包括《王充與兩漢文風》《魏氏“三世立賤”的分析》《<文賦>寫作年代新探》《梁代文論三派述要》《劉勰的兩個夢》《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毀和不虞之譽》《<唐語林>原序目考辨》《從“唐人七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