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報刊資料選編》所收19種中文報刊資料的基礎上,選擇當時5種影響較大的國內時政類中文報刊,收錄其中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相關內容,形成《續(xù)編》作為補充,包括《大漢報》《湖北官報》《臨時政府公報》《民報》《盛京時報》等。本書所收資料形式,包括專電、通電、奏折、上諭、內閣文書、通告、新聞、評論、照片、圖片等
本書中的民國清史學,是指1912年至1949年間的學術組織和學者,研究清朝歷史、編纂清史的活動。書中以民國時期清史學為考察對象,將其放置于近代史學轉型的背景之下進行考量。這一時期的清史學,雖然并非顯學,但是卻體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下中國史學的特征一不同的歷史觀交相輝映、新材料與新方法層出、多樣性的編撰體例、新的研究內
本書分“近代人物研究”“辛亥革命研究”“近代政治與中外關系研究”“近代經(jīng)濟與企業(yè)研究”“近代思想與文化研究”五個欄目,內容包括:論李鴻章同伊藤博文的三次會唔;陳寶琛的近代化思想與事業(yè);嚴復與自由主義及民族主義;辛亥革命與趙風昌;孫中山思想的傳承與獨創(chuàng);經(jīng)元善之身世與思想及其上書;收械溄(jīng)過;辛亥革命前后的孫中山與俄國革
本書是溥儀的英國老師莊士敦的回憶實錄,圍繞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描寫了一個西方人視角下的近代中國。全書以時間為軸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大清王朝的垂死掙扎(18981912);帝制的終結(19121924);從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到去往奉天之前的生活(19241931)。 在這本書中,莊士敦不僅描寫了末代皇帝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
本書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系統(tǒng)梳理了太平天國豐富生動的歷史脈絡,并從文化裂變的角度研究其興亡的歷史規(guī)律,充分利用國外最新的太平天國歷史研究成果,澄清史料的真?zhèn),形成了較為獨特的研究視野。與此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以及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方法,較為系統(tǒng)地研究了太平天國的文化與中國近代史的關聯(lián),并仔細歸納了二者之間的影響
本書以武漢大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教程為基礎而編寫,全書為便于學生全面、準確、有效地掌握課程的主要內容和學習重點,同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認識視野、提高思辨能力,作者結合相關的教學要求,嚴格遵循教材的內在邏輯,準確闡述教材的基本觀點,遵循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教學規(guī)律,根據(j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具體情況,編寫了這本課程學習輔
《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這三次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為中心,系統(tǒng)地敘述了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時期的中國人民歷次反封建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及奮發(fā)自強的救國運動,分析和總結了歷次運動失敗的原因及中國的出路、開放與自強等重大的問題,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問題,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經(jīng)典名著,
本書以散點透視為研究方法,以強調整體性、克服碎片化為學術理念,共分九章對日本侵華背景下近代中國社會歷史變遷展開了學理探討。章研究了近代中國留日學生東渡及其革命活動;第二章研究了近代中國留日女生及其革命活動;第三章探討了留日學生與近代國人愛國斗爭;第四章探討了日本侵華與清末民初中國政治轉型;第五章探討了日本侵華下的中國社
近代來華西人文獻是了解、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資料。美國近代傳教士、中國通明恩溥所寫的這部《清帝國之亂》即是一例。本書完成于1901年,記錄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期中國朝野上下一系列重大事件。明恩溥曾深入山東地區(qū)傳教長達二十余年,在1900年北京外國公使館區(qū)被圍攻期間親身參與了防衛(wèi)活動,這些經(jīng)歷使本書具有獨特的價
本書運用新的研究模式:沖擊—自強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相關的西方經(jīng)濟學理論為基礎,采用歷史分析、比較分析、歸納和演繹等方法,對晚清50年的工業(yè)化與近代中國文化變遷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通過對理論和事實的梳理,本書分析了晚清工業(yè)化與近代中國文化變遷互動的辯證關系,晚清工業(yè)化推動中國文化的變遷——變遷的中國文化推動工業(yè)化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