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道測量組織(英文縮寫:IHO)于2001年,正式把開發(fā)“通用海洋測繪數據模型”(S-100)納入工作計劃,現已由IHO傳輸標準維護和應用開發(fā)(TSMAD)工作組開發(fā)完成,同時,也得到了來自海洋測繪、工業(yè)界和學術界的積極參與。2015年以來,S-100工作組(S100WG)進一步豐富完善了S-100內容。S-100
本書系統分析深海極端環(huán)境探測技術研究現狀,研究現階段國內外深海極端環(huán)境傳感器技術、移動觀測技術、原位探測與監(jiān)測技術、海底觀測網技術及深海極端環(huán)境探測典型案例,探索深海極端環(huán)境生化地質過程數值模擬技術及資源開發(fā)利用技術,形成一套適用于深海極端環(huán)境探測的技術體系。
本書簡要介紹了海洋調查發(fā)展簡史,著重介紹了現代化海洋調查平臺及海洋化學調查方法。海洋化學調查方法分為三個章節(jié)講解,分別是海洋水質調查要素及調查方法、海洋大氣調查要素及調查方法、海洋沉積物調查要素及調查方法。重點內容是現代化海洋調查平臺及海洋化學要素調查方法的介紹。海洋化學調查的范圍包括海水、海水上面的大氣以及海水下面的
本圖集是關于黃海站和東海站的觀測數據集第十分冊(總第十卷),數據起止時間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為一個年度周期浮標的數據累積成果。本圖集的編寫方式繼續(xù)沿用了以往的形式,即選取典型站位浮標的觀測數據進行曲線繪制,并針對每個參數全年的變化特征進行簡要概括描述和分析,同時就該觀測參數所記錄的特殊天氣現象
本書總結國內外海洋鹽度衛(wèi)星研究進展、鹽度衛(wèi)星資料處理及產品類型、鹽度衛(wèi)星產品反演與誤差機理,系統開展目前已發(fā)射的SMOS、Aquarius、SMAP等鹽度衛(wèi)星產品的數據評估、質量控制與偏差校正,探索鹽度衛(wèi)星產品在實測數據質量控制、數據融合、剖面重構和數據同化等方面的應用,并展望海洋鹽度衛(wèi)星未來發(fā)展趨勢和國產海洋鹽度衛(wèi)星
本書根據水文氣象專業(yè)升級培訓學員《海洋調查》課程標準編寫。編寫組梳理了目前海洋調查工作崗位的工作任務,采用項目任務式的結構,分為8個項目,分別是水深觀測,溫鹽觀測,海流觀測,透明度、水色和海發(fā)光的觀測,海浪觀測,海冰觀測,海面氣象要素觀測,大氣波導觀測。每個項目分為基礎知識和相關任務。其中,基礎知識主要介紹各個要素觀測
本書是關于黃海站和東海站的觀測數據集第九分冊(總第九卷),起止時間為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為一個年度周期浮標的數據累積成果。浮標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三個區(qū)域,分別是北黃海長?h附近海域,南黃海山東榮成楮島和青島靈山島海域,以及東海長江口外海附近海域(見技術說明中浮標分布圖)。綜合考慮數據的質量和區(qū)域代
本書介紹海洋激光遙感理論和方法,系統論述海洋激光雷達的探測原理、輻射傳輸理論、數據處理方法和模擬仿真技術,在船載和機載海洋激光雷達系統研制和試驗基礎上,論證我國星載海洋激光雷達系統技術方案。全書共8章,包括緒論、船載海洋激光雷達系統、機載海洋激光雷達系統、海洋激光誘導熒光雷達遙感技術、海洋激光雷達光學剖面及次表層探測方
本書從海洋遙感對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應用需求出發(fā),闡述了海洋遙感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應用技術,主要內容包括海洋遙感的基本原理、海洋遙感平臺和傳感器、海洋水色遙感、海洋表面溫度遙感、海洋微波遙感、海洋遙感定標與真實性檢驗、海洋遙感的應用。本書是海洋技術專業(yè)本科生的專業(yè)課堂教材,可供海洋科學、地理科學、測繪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科技人員
本圖集針對南極地區(qū)收集一批海洋一號衛(wèi)星探測的南極典型自然地貌特征影像,包括:南極冰川、南極冰架、南極冰山、南極冰舌、南極島嶼、南極冰面湖、南極藍冰、南極海冰、南極山脈、冰川裂隙、冰川紋理及極區(qū)云,對影像數據進行處理、修整、編輯形成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