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地介紹電子對抗的基本原理、技術、系統及應用,以雷達對抗為主線,內容涵蓋通信對抗、光電對抗的偵察干擾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全書共8章,主要內容包括電子對抗的歷史、概念和發(fā)展,電子偵察信號截獲、檢測原理和測頻接收機技術,無源測向和輻射源定位技術,信號處理技術及電子偵察系統,電子干擾原理和技術,電子干擾系統,隱身與反輻射
陳軍,主要研究方向為航空電子綜合與武器火控技術,多平臺協同控制與智能決策,復雜電子信息系統人機交互與人因分析。主持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三十余項,獲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本書闡述了構件化組合仿真體系規(guī)范,詳細論述了仿真構件開發(fā)、測試、管理和組合等構件化開發(fā)全過程,設計實現了一系列的組合仿真支撐工具,對雷達電子戰(zhàn)功能仿真和信號仿真模型分別進行了構件化設計,并將其應用到機載預警雷達對抗仿真系統的開發(fā)中。 本書是雷達電子戰(zhàn)仿真、構件化開發(fā)以及組合仿真等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對于促進雷達電子戰(zhàn)
全書共分12章,主要圍繞通信認知、抗干擾技術、抗干擾決策、抗干擾效能評估等四方面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方面,對通信認知抗干擾的基本理論、技術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及工程實踐進行系統介紹,為不同應用環(huán)境下通信對抗系統的設計及應用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撐。
本書概述了微波光子學在雷達和電子戰(zhàn)系統中的潛力,包括基本概念和功能,與傳統的系統進行性能比較,描述其對數字信號處理的影響,并探索了系統集成問題。并介紹了光子學在雷達和電子戰(zhàn)系統中的主要硬件功能,包括光纖中的射頻傳輸、基于光子學的射頻信號產生上變頻和模數轉換下變頻等。
本書針對海軍航空電子對抗設備的實際,結合航空電子對抗設備的研制、生產、使用和教學實踐,重點介紹了航空電子對抗設備的主要性能指標、各種信號的模擬與檢測、性能檢測方法。全書共7章,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為概論,內容包括航空電子對抗設備概述、主要性能指標、性能指標的檢測;第二部分(第2章~第5章)為電子對抗專業(yè)領域
本書圍繞戰(zhàn)爭案例,將雷達組網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其中,將雷達組網如何對抗電子干擾、隱身目標、反輻射導彈和低空突防目標的問題貫穿全書。全書共分為8章,主要內容包括雷達組網體系結構、雷達組網中的坐標轉換、雷達組網信息融合技術、雷達組網抗干擾技術、雷達組網反隱身技術、雷達組網抗摧毀技術、雷達組網反低空突防目標技術等。
本書以雷達主瓣和副瓣的交叉極化干擾機理和應用為目標,系統地研究了天線特性、目標去極化效應,交叉極化干擾、不同干擾時序可能給雷達定向性能、副瓣對消、副瓣匿影等空域抗干擾性能帶來的影響。研究了雷達和對抗雙方具備極化信息處理能力,基于極化融合單脈沖處理模型設計了干擾反干擾數學仿真實驗。部分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量測數據作
本書由輻射源檢測、到達角估計和輻射源定位三部分組成,目標檢測包括檢測理論、連續(xù)波信號檢測、擴頻信號檢測和掃描接收機,到達角估計包括參數估計理論、經典的測向系統、基于陣列測向算法,輻射源定位包括定位性能指標,三角定位,TDOA定位、FDOA定位、TDOA/FDOA綜合定位,每部分包括理論基礎,各種算法介紹、性能分析和優(yōu)劣
隨著軍事偵查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軍事設施及武器裝備的隱蔽變得日益困難,發(fā)現即毀滅已成為現代戰(zhàn)事重要特點之一。在未來戰(zhàn)爭中雷達將是探測目標用得最多、最有效的偵察手段。隱身技術作為提高飛行器生存、突防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自二戰(zhàn)以來,一直受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高度重視,這些國家陸續(xù)根據本國的現有技術實力、人力、物力和財力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