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朝鮮詩人金昌業(yè)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作者隨朝鮮使團出使中國為背景,再現(xiàn)了特定歷史語境下中國社會風貌和宗藩外交制度下中朝兩國的的文化認同與差異。作品以寫實筆法描繪出“遼東山海關北京”驛路上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諸多方面的所見、所斤聞、所感,是朝鮮歷年來華使者所撰燕行錄中的典范,也對后世朝鮮燕行文獻和對
本書是越南后黎朝黎貴惇以甲部副使的身份奉命出使清朝時隨筆所記。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越南漢喃研究院合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第四冊所收錄《北使通錄》(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影印越南漢喃研究院藏抄本)為底本。
本書內容包括:緒論、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一帶一路”外宣報道語言政策的認知機制、“帶一路”外宜報道語言政策的話語策略、基于DALP“帶一路”新聞語篇的認知機制與話語策略的互動研究、研究結論。
本書面向中歐非科技合作的重大戰(zhàn)略需求,綜合歐洲、非洲各國科創(chuàng)要素,評估中歐非科技合作的現(xiàn)狀和問題,全面梳理中歐非第三方市場科技合作的模式,并剖析中歐非科技合作的重要國別、領域和合作模式,提出促進中歐非務實科技合作的對策和建議。
本書是關于當代國際關系(國際問題)的通俗讀物。作者力圖以較為輕松和大眾化的筆調,講述當前國際關系中的某些問題,使讀者從學者的分析中對國際問題形成較為理性理解。全書分為七個板塊:“中國與世界”“國際關系”“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拉丁美洲”“歐洲”和“研究方法”,每個板塊下有對應的時評文章,這些文章
本書共分為八個章節(jié),全面闡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思想淵源、理論邏輯、價值基礎、基本路徑、實踐平臺、必由之路以及全方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系統(tǒng)性、權威性理論研究讀物。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匯集了來自22個國家駐華大使的原創(chuàng)文章,以及11位駐華大使在CCG品牌活動上的發(fā)言。在本書中,各位大使從本國對華關系角度出發(fā),對雙邊關系前景及合作機遇、“一帶一路”倡議對各國的發(fā)展作用、疫情后經濟復蘇、中國“十四五”規(guī)劃等議題分享了思考與洞見。
本書由背景篇、認知篇、建設篇和拓展篇四部分構成,是范和生教授研究團隊近10年來辛勤耕耘的成果集,旨在深入探索中拉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歷史必然、時代背景和發(fā)展趨勢,分析中拉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內涵和外延,探討其構建的實踐路徑和戰(zhàn)略思路等問題,并從全球化視角拓展了中拉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多主體、多領域、多學科的展開。本書的撰寫者范和生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雙邊關系亦然。本書以雙邊關系劇變的個案為主,從歷史學角度還原劇變過程,分析導致雙邊關系劇變的具體原因,具體分為界定核心概念、梳理相關案例、歸納誘發(fā)因素,以及分析劇變發(fā)生機制并提出防范策略四部分。提出并回答了關于什么是雙邊關系劇變?有哪些有代表性的雙邊關系劇變,哪些因素會誘發(fā)雙邊關系劇變,國家在
1948年、1961年兩次柏林危機,危急萬分,堪稱冷戰(zhàn)溫度計的爆表時刻,但最終都化險為夷。柏林危機見證了二戰(zhàn)結束之后,美國與蘇聯(lián)由盟友轉變?yōu)閿橙,進而在德國相互較量的故事。